
《播雅》点校本读后
《播雅》一书,是遵义郑子尹征君收集自明末播州改土归流后至清代咸丰初年的遵义人的诗作而成。郑氏在修成道光《遵义府志》一书以后,又将多年搜集地方前辈人士的诗作,和他的知交莫友芝、赵旭、赵商龄等收集的大量资料,仿金代元好问编辑《中州集》的成例,将所收二百多人的诗篇,又人系以传,传纬以事,把人物、行迹、山川、疆域、名胜、风俗、物产、掌故等萃于一书,以存地方文献。因此,本书可以当作《遵义府志》的《诗征》来读,也还是地方文献的重要补充资料。
《播雅》一书的搜集与编辑,是郑子尹在距今200至160余年这段时间完成的。其目的是,“略备一方掌故”。所以,当时比他长一辈的唐子方称之为“孜孜搜讨,广咨碎掇,钩沉发幽……而播之诗始蔚然可观”。于是,唐子方出资为之刊行。仅过一年,到咸丰四年,唐氏即殉职于湖北。其后,郑氏将原编刊之《播雅》二十四卷,增入他选唐氏之诗五十九首,冠以他写成的唐树义(即子方)叙传,成为此书的第二十五卷。这在《巢经巢诗钞》后集中,有咸丰十一年为蹇一士《秦晋游草》题诗四首中说,“此稿堪继梦砚唐(指唐子方)”之句,句下自注说:“余编刻《播雅》,终于唐子方先生,令拟以一士完此卷。”此后数年间,地方军乱,郑氏生活颠沛流徙,不幸于同治三年逝世。而此种二十五卷本确有其书,只是比较少有流行,最后仍未刊印入全集,只是在二十四卷本之外,附录了唐子方的诗七十一首(从《梦砚斋诗》中选来)及郑氏叙传作为附录。
播州原系土司杨氏世领其地,历唐末宋元,迄明末,达720余年。始改土归流,置平越、遵义两军民府,分属贵州和四川两行省。清代雍正初,遵义府又由四川划入贵州。以文化发展而言,杨氏统治在南宋末,如杨粲、杨价、杨文等数代颇倡导文教,礼重贤士。元朝杨汉英曾著《明哲要览》九十卷及《桃溪内外集》六十四卷,惜已全佚,现仅存目。但在当时一些名家如元代姚燧、袁桷,明代宋濂等著作中尚有述及或揄扬。但明代中期以后,土司统治者骄蹇自恃,负隅弄兵,矛盾激化,至万历时遂有八道平杨之役,为改土归流提供了条件。明末又在川黔有奢安土司之乱,及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起义,及明清政权交替,一时避兵迁徙和弃官隐遁来播的颇有其人,从《播雅》一书所收的作品,就可看出和当时这些名家或多或少有些传承的渊源。例如:
陈启相,富顺人,明末御史,郑氏称之为文章巨手,著《平水集》达数百卷,惜已不存。隐于县南掌台山寺三十年,其子又尚,以贡生传其学。当时,如谈亮、罗兆甡均从之学,得其传授。
程生云,遵义人,崇祯间拔贡生,累官监军副使,抱负高远,避乱韬晦,年八十卒。著《求志轩集》已佚,善书法,深入李北海,历二百余年,尚存有大觉寺楹联榜书大字。
唐廉,其先四川涪州入,父一元避乱迁遵。廉为康熙举人,任山西知县,为官廉勤爱民,《山西通志》曾列为清代循吏第一。其世居遵城北十里,宗族繁盛,人才辈出,唐子方为其第五代孙。唐氏后代的诗作,收入本书的达十余人。
王亲贤,遵义人,康熙时,在四川什邡入学籍,有文名。其子王观,雍正拔贡,任教谕。孙王恒,乾隆举人,累升至浙江金华知府,政绩卓著。恒子青莲,以进士升至山东布政使,著有《金粟斋诗文集》;又次子青藜,亦以举人任江西训导,责孙氏名诵昭,金陵人,有文才能诗,夫死自焚其稿;其妹亦能诗,集其邮寄旧作成为《静宜室剩草》以刊行。王恒的两侄廷芝、廷葵亦均有诗文名。故王氏四代,其诗选入本书的已达七人,兼有女诗人,更为特异。王氏子孙,散居东乡,文风不绝,清末光绪举人王嘉春,已故贵州师大教授王燕玉均其后裔。
除以上一些遵义较著名的人物外,书中尚有府属各县的著名诗家,如莫征君的序言中指出的诸名家,即遵义的李先立,为遵义康熙时的开科进士,著《笔峰诗文抄》。李专,康熙时知县,有《白云居士集》。桐梓县人李晋,康熙时知县,有诗多集。还有遵义人陈怀仁,乾隆举人,晚自号识箴居士,郑氏称之为百年来学识渊博,无出其右者,诗作亦多。
今读本书,深感距郑征君成书后又百余年,我辈所学虽仅得先辈所遗的末流余绪,但亦乡邦文化涵濡浸润之力。既不能蹈数典忘祖之嫌,尤应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对地方文化事业的推进,尽到个人的努力。
杨祖恺(1915-2010),出生于贵州遵义 ,精于隶篆,省内名胜古迹均有墨迹存世。1980 年后参加地方史志编纂、古籍整理等工作,曾任贵州地方志编委会特约编纂、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等职,1985 年受聘省文史馆馆员。出版有诗词联文合集《将就斋杂稿 》,遗著有《且闿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