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届年轻人到底在博物馆里找什么?
数据统计,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数量超1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其中六成以上为35岁以下观众,热门场馆如故宫、国家博物馆常出现“一票难求”,暑期单日预约量突破百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将“到博物馆去”变成一种文化风尚,而博物馆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如此需要”。
当我们追问“需要”二字的分量时,也正是在叩问当下的年轻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博物馆的价值和功能是如何贴合这种需要的?当数字技术让文物“永生”成为可能,VR等技术一再刷新“身临其境”的含义,实体博物馆作为“物”的载体,如何维持真实感优势?
5月18日(明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
“博物馆正在疗愈一种现代病”。
贵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副教授、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硕士生导师吴桐认为,博物馆能够疗愈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孤独、内耗、信息过载等“现代病”,提供了一种对抗焦虑与疏离的“精神疗愈空间”。
吴桐告诉记者,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这也是让人产生“可以和历史对话”的原因。谈到自己的一次逛馆经历,吴桐说,在河北博物院看到一件满城汉墓出土的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璧时,不仅惊叹于它高超制作技艺所呈现出的大汉气象,即使在当时也是极其珍贵的存在,“我能想象这块玉璧当时可能被挂在中山王刘胜的王宫中比较显眼的位置,曾是他几十载王侯岁月的静默见证者,它浸染过宴饮时的酒香,也聆听着刘胜独处时的沉吟,透过它,仿佛自己正在和几千年前的刘胜凝眸相对”。
的确,逛过博物馆的人或许都有过这种穿越时空的体验感,它会促使个体将自己置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去思考自己的定位,而这也带来了疗愈焦虑和内耗的效果,正如一位网友打趣说:“当我知道古罗马帝国用了数百年才衰落后,上周公司的项目延期并算不上什么灾难”。吴桐告诉记者,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参与的时空尺度和影响力远超日常生活中的一次争吵、一次挫折,这种对比会自然让日常问题显得相对渺小,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给大众提供和历史对话的空间。
此外,博物馆的“慢游览”给人们的“快生活”也带来了一定的缓冲。
在吴桐看来,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些扑面而来的信息让一些人很难再去适应深度思考,碎片化知识的传播模式使得人们难以构建系统认知,同时网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不乏虚假信息掺杂其中,难以辨认,然而博物馆正在弥补这种困境。吴桐说:“博物馆会通过主题线索的精心策划,构建出逻辑严密的知识框架,其展陈体系既遵循学术脉络,又兼顾公众认知规律,通过文物组合、空间叙事和多媒体阐释等构建知识内容的完整性,以此对抗碎片化信息的无序冲击”。这种以物证史、多维解读的展示方式,为观众搭建了从碎片到系统、从表象到本质的认知桥梁,也通过慢节奏的观赏环境以及多元的美学呈现,帮助人们暂时抽离现实压力,在文化沉思中重建内心秩序。
当下,不得不承认的是,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和较大压力的现实困境也使得绝大多数的现代人急于求成,变得浮躁不安。吴桐说,但是当我们参观博物馆,看到良渚玉琮,尽显古人匠心,选料开采艰难,需用原始工具切割坚硬玉料;成型钻孔不易,靠实心钻或管钻技术打造规整孔洞;雕刻纹饰精美,以极细工具雕琢出仅0.1毫米的细腻线条与复杂图案,每个环节都体现其精湛技艺、追求极致的态度与对美的执着时,我们不禁震撼、感叹,也会被古人那种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慢慢精神”所感染。
“博物馆也并非万能解药,但是它确实可以为寻求精神慰藉的人们提供一种可能——在这里,治愈不是被强加的,而是通过个体与展品的自由对话自然发生的”,吴桐说。
吴桐认为,博物馆是一个自由选择式的学习场所,他面向所有人开放,来去自如,它就像一个万花筒,每个人去博物馆的目的和出发点可以不同,但是总能找到最佳的解锁方式。历史爱好者通过真品文物追寻文明的根源,艺术从业者借助实物细节获取创作灵感,亲子家庭在互动展览中实现寓教于乐,游客通过实体空间的仪式感完成文化打卡,而学者则依托数字档案与实物标本开展深度研究,博物馆的价值在于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需求。
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也从不同维度生动诠释了“我们为什么要逛博物馆”这一命题。
在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者通过革命文物和场景复原触摸历史的脉搏,弥补教科书上抽象叙事的不足,切身感受转折关头的艰难抉择;贵州地质博物馆的矿石标本和古生物化石,将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立体存在,让人们读懂脚下这片土地亿万年来的地质史诗;而侗族生态博物馆则突破传统展陈边界,邀请观众走进活态村寨,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互动中,理解民族文化不是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智慧。当我们在不同场馆间穿梭,实际上是在完成一场认知的拼图,最终拼出的不仅是世界的真相,更是自我在时空坐标中的位置。
博物馆会持续被需要吗?
作为跨越时空的文化枢纽,博物馆既是历史记忆的保存者,也是未来想象的孵化器,但是现代技术的涌入让数字化展陈创新与“云游博物馆”项目蓬勃发展,线上逛馆,手机看展成为一种常态,这些对传统博物馆是冲击还是赋能?如何平衡知识传递的深度与大众传播的广度,如何让沉睡的文物持续焕发启迪未来的能量,成为文博领域的新课题。
吴桐认为,“数字技术的加盟”不仅不会冲击传统博物馆,反而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并与传统展览形成了一种互补。首先,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限制,让偏远地区观众也能“走进”故宫,这种普及性反而为实体博物馆培育了潜在观众;其次,高清扫描和VR复原等技术能呈现文物细节,如敦煌壁画局部放大等,这种“数字预习”激发观众实地一睹真容的兴趣。事实上,大英博物馆的实践表明,数字化参观者中有三成左右的观众会转化为实体馆游客。
技术没有稀释“真实感”,而是构建了从虚拟认知到实体体验的完整链条,让文物以更丰富的维度活在当代,吴桐表示,“而更好的运用这种技术对博物馆进行开发和利用也正是未来我们要做的”。
很多人认为博物馆是一个“庙堂”,一旦认真起来,就会发现门槛并不低,因为每一个展品背后都有无数的知识,如果不了解这些,很多普通人尤其对于教育水平不高的观众来说,甚至会加剧其知识匮乏的焦虑,因此,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要设计不同的破译文化方式,让越来越多的观众不止于观光打卡和一次性游览。
未来,在博物馆这条赛道上,运营者既要用VR、AR等新技术降低参与门槛,更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体系保留文化认知的纵深感,这考验着他们的策划运营的能力。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先行者正在尝试如何更好地吸引受众。面向青少年,他们通过AR互动游戏、动画演示等科技手段激发探索兴趣,如故宫AR解谜书;针对学者,提供高清数据库、检测报告等深度学术支持,如敦煌壁画数字档案;对于外国游客,侧重展现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如丝路文物中的多文化元素;面向公职人员,则系统阐释历史观与文化价值观,如“复兴之路”主题展;而普通观众则通过趣味化表达降低认知门槛,如文物表情包、3D场景复原等。这种分层服务模式,既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知识壁垒,又让各类人群都能找到与文物对话的独特方式,真正实现了从“文化庙堂”到“全民客厅”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贵州地质博物馆,通过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将5亿年地质史转化为可触摸的时间轴,用短视频式导览吸引注意,用空间节奏调控思考速度,用问题链激发探索欲,让观众像探索喀斯特地貌般,既能轻松欣赏地表奇观,又可自主选择深入文化溶洞,这种“技术为用,思想为体”的辩证实践,正是博物馆在速食文化时代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是文明的展示窗口,更是一个允许快慢自如、深浅由人的认知调节器。
博物馆怎么才“好逛”?
事实上,对于年轻游客,逛博物馆完全可以像解锁一场沉浸式文化游戏——不用刻意的死记硬背,可以通过线上预览找到自己的好奇点,用“冷知识挑战+寻宝+网红打卡”的混搭方式开启探险,无论是组队玩解谜竞赛,还是独自探索博物馆的文化密码,关键要找到让你心跳加速的“文化高光时刻”。这才是属于Z世代的博物馆正确打开方式——既不做漫天备功课的苦行僧,也不当走马观花的打卡机器,而是成为跨界混搭的文化破译者。
吴桐表示,每个地方的博物馆都应当立足当地的历史底蕴,开发自己的特色文化,在贵州的博物馆中,观众就可以沉浸式感受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吴桐向记者推荐了几处有贵州特色的博物馆。
贵州省博物馆:推荐基本陈列“人文山水·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这是系统展示贵州30万年历史文化的通史展览。以30万年前人类开始在贵州繁衍生息为起点、辛亥革命为终点,以时间为线索、文物为载体,生动讲述贵州重大事件、重大成就和重点人物,让观众在观展中如同漫步在历史的长河,沉浸式领略贵州大地多元文化互动交融的故事。
贵州地质博物馆:推荐“富饶贵州厅”,以“黔中无闲石、贵地多宝藏”为主题,展示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矿石、矿物标本达300多件,有珍贵的矿石标本、绚丽的矿物晶体、赏心悦目的宝玉石,让观众领略地球科学的神奇魅力;还有“多彩贵州”厅,以“喀斯特王国”为主题,运用声光电、场景复原、油画、沙盘等展示媒介,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黔西南州博物馆:推荐“夜郎的疑问——贵州汉代历史文物展”,是云贵高原面积较大、珍贵文物较多的汉代文物专题展览之一,曾经获得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既可以看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夜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可以看到汉文化元素,展现汉代大一统王朝治理贵州以及云贵高原文明化进程的实证,深刻反映出汉代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呈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我们了解贵州底蕴深厚的历史。
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是亚洲第一座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将文化遗产原状地保护和保存在所属村落和环境之中,记录和存储民族文化信息,包括民族建筑、民族乐器、民族工艺品以及民族习俗等“活态展品”,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实习生谢金培、伍雯静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