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冯新斌:与汞污染“较真”30年

动静原创
169526280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2022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近日揭晓,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冯新斌获得2022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

从创建国内第一个专职汞污染研究团队,到研究出我国大气汞的分布以及汞同位素“指纹”谱,他和团队的多个首创打开了国内汞研究的新局面,为我国参与国际汞公约履约提供科技支撑。

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实验室,各类样本的汞同位素追踪工作24小时进行着。刚刚从德国参会回来的冯新斌,又要准备10月份即将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汞公约谈判大会。

汞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重金属污染物,2017年,包括中国在内的9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控制和减少汞排放的《水俣公约》正式生效。为此,冯新斌和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汞稳定同位素研究项目,不仅能追踪汞污染来源,甚至能追溯排放时间,为我国的汞污染治理和履约成果提供科技支撑。

  冯新斌介绍,汞有7种稳定同位素,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把不同样品的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能分清楚某个区域的汞污染是过去别的国家工业化过程排放的沉降,还是我国现在排放的汞造成的。这个技术对履约谈判非常重要,能为责任划分提供依据。 

“排放到大气里面的汞,会随环流进行长距离迁移,沉降到一些生态系统,又会被生物转化成甲基汞,影响范围甚至会到南极、北极等人迹罕至的地区,所以汞污染问题非常复杂。”冯新斌说。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他发现国际上对汞非常关注,汞污染问题即将进入国际环境公约谈判的视野,但那个时候国内从事环境汞污染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冯新斌决定放弃瑞典的工作回到贵州。

“我是在贵阳读的研究生,我的工作起步是贵州,所以毕业后就回到这里组建了团队,就是想搞清楚我们国家不同区域的大气汞分布情况。”

与汞污染“较真”的三十余年,冯新斌的研究脚步从未停止,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到青藏高原再到东北的长白山,他的身影遍布全国甚至世界各地。“从历史的角度看,欧洲和北美在工业化进程中向大气排放了很多汞,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所以国际上很多矛头都指向中国,所以我们也要算清楚账,在国际上发声。”

他和团队计算出全球每年汞的沉降通量约为1200吨,这一新通量值高于哈佛大学相关课题组先前估算值的一倍左右。同时,他们研究发现全球人为活动累计排放33.6万吨汞,我国排放了1.4万吨,中国汞污染排放仅占全球排量的4%。

冯新斌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以后,不断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在脱硫、脱氮、脱二氧颗粒物的过程中就把汞给去除掉了,效果非常显著。“国际同行看到了这个结果都非常兴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典范。”

30多年来坚守在科研一线,冯新斌先后发表了391篇SCI论文,出版3部专著,获2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骨干。

“最高科技奖是对在贵州本土的科学家科学知识贡献的一个褒奖,更重要的是一种激励。”冯新斌表示,“下一步还是要围绕着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些绿色的修复技术,并为国家的履约谈判、美丽中国建设等提供科技支撑。”

记者

孙艺瑗 石垚 刘粒粒 谢鑫

编辑

周黔

责编

余跃

编排

时小千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