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吴羽:读懂屯堡,才能更好理解贡献独特文化价值的贵州

动静原创
1762753919
动静原创
​11月9日-10日,2025屯堡文化大会在安顺召开。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屯堡的历史意义、当代价值和核心内涵。

今天上午,在2025屯堡文化大会主论坛上,安顺学院旅游学院教授、院长、贵州省屯堡研究会会长吴羽以《根脉与活态 屯堡文化传承的田野实践与未来路径》为题作主旨演讲。

会上,吴羽分析了屯堡文化与贵州一体多元文化的形成。“‘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长城是静态防御的宏伟象征,而屯堡则代表了动态的融合与沟通。它不仅是军事堡垒,更是文化传播、国家治理、民族交往的枢纽节点。屯堡直接推动了贵州建省的历史进程,这是国家力量对边疆地区的整合,更是中华文明向西南腹地的一次深度拓展。屯堡卫所形成的‘一线道’打通的贵州与国家的链接,促进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贵州一体多元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吴羽说。

吴羽指出,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设立贵州都指挥使司,实施军事管控并兼管行政,抑制了土司势力,为后续设置府、州等行政单位打下基础。卫所军士缴纳的赋税成为贵州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军户制度带动了大量移民进入贵州,改变了贵州的社会结构与民族结构,为贵州建省奠定了人口基础。朱元璋推行以“移风善俗,礼为之本,敷训导民,教为之先”的政策,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奠定了建省的文化基础。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朝在贵州宣慰司城(今贵阳)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标志着贵州建设省。这一重大转变,正是以卫所屯田制度所建立的军事控制为基础实现的。另外,在商贸方面,随着从湖南到云南的交通要道(被称为“一线路”)逐渐畅通起来,兴起了一批水陆码头和商贸重镇,农耕技术和各类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也被引入贵州,使贵州逐渐成为一个充满商机的地方。屯堡人通过市场交易、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与周边民族建立起广泛的社会联系,推动了贵州从“夷汉分野”走向“多元一体”的社会转型。

屯堡文化如何更好发展?吴羽也在现场提出了社会建设、屯堡文化与旅游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三方面的发展路径。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很多村落出现空壳化,乡村社会的重建十分严峻,而屯堡文化在传统乡村社会中所发挥的粘连作用、凝聚作用,以及顽强的自我认同等等,成为现代乡村社会重建的重要资源。屯堡村寨以核心家庭为主,对社区的需求较大,民间组织较多,拥有公共空间,建构了承担自治功能、组织集体活动、约束村民行为、维系村落秩序的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组织保障,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建设,也有助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吴羽说。

关于屯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吴羽表示,贵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安顺市建设一流旅游城市的背景下,强调屯堡文化的世界级特意性资源禀赋。屯堡文化拥有丰富的遗产资源,有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顺屯堡农业系统;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近40个中国传统村落。钱理群先生认为屯堡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把国家性、民族性、地方性、民间性、主流性、边缘性融为一体,构建了独特的多元文化谱系,具有“贵州—中国—世界”的价值与意义,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屯堡文化的价值重现。 

 “屯堡族群的身份建构与国家权力的下延处于一种相互共融的互嵌状态。屯堡居民一直坚持自觉地、自组织地,自下而上地通过国家符号的利用与国家意识的强化,来进行族群与身份的建构。”吴羽说。

吴羽指出,实现代表国家主流文化的“大传统”与代表地方文化的“小传统”之间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同时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有效路径。它展现的是中华文明一种更具建设性的边疆智慧——通过军屯制度实现自我供给,通过文化传播实现民心相通,通过国家治理实现地域整合,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拓展的内在密码。读懂屯堡,才能更好理解不断深入的参与国家叙事、深度融入中华文明、贡献独特文化价值的贵州。


记者

万好 邵小芮 陈思思

编辑

王珺璐

责编

汤成伟

编审

李铁流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