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穿过窗户,轻轻洒进屋内。
99岁的抗战老兵樊超群身着深灰色的衬衫,静静坐在轮椅上,精神矍铄、眼神明亮,岁月刻下的年轮,诉说着烽火中走来的风风雨雨,军人特有的气质深藏于眉宇之间。
樊超群
烽烟散尽八十载,青史长铭抗战人。佩戴在樊超群身上的“抗日英雄”绶带和奖章见证了那段浴血荣光的历史,他深情缅怀那些曾经并肩战斗的英烈,娓娓道来的故事诉说着满怀赤诚的过往。
一
1927年,樊超群出生于毕节市大方县。
彼时的中国,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贴满街头巷尾的“抗日救国”标语,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老师教不了书,国家在遭难,我怎能安心?”1944年,正在上中学的樊超群作出了青春最壮烈的选择——从军。
年轻时的樊超群
从大方到贵阳,再到昆明,迢迢征途,他整整走了3个月。
新兵营的严苛训练,更让这位曾经的“文弱书生”皮肤晒得黑红,手上长出老茧。回忆起第一次触枪,老人仍然激动:“那是一把79式步枪!握住它的那一刻,感觉全身的血都在烧,都在涌!”
因为识字多、有文化,樊超群先被安排到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军需处,担任少尉文书,负责收发机密文件。
虽然没有直接上战场打鬼子,但文书就是部队的眼睛和耳朵,他深知责任重大,经手的文件从未出过任何问题。
年轻时的樊超群
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
1944年驻防大理期间,一个深夜,日机突袭。一枚燃烧弹就在樊超群脚边炸开!“裤腿瞬间就烧着了……”因严重烧伤,他被送往昆明陆军医院治疗了三个月。至今,他身上仍留有无法褪去的伤痕,这些伤疤,成为抗战岁月永恒的烙印。
伤愈后,他毅然要求上前线。
年轻时的樊超群
“当兵就不要怕死!那时候就一个念头,多杀几个日本鬼子,别的啥也不想!”老人说。
同年深冬,他随部队一起参加了最惨烈的滇西反攻。
在一次突袭日军哨所的行动中,他所在的小组在夜色掩护下摸近敌营。“我们今晚的任务是要把这个哨所拿下来。”老人回忆道,“消灭完外面的三个哨兵,没想到营房里还睡着十六个日本兵……来不及犹豫,我们冒死冲进去,将其全部俘虏。”
这场漂亮的夜袭为他赢得了第一枚军功章,却也让他永远记住了三位牺牲的年轻战友。说到此处,樊老眼中泛起泪光。
年轻时的樊超群
二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胜利的狂欢,让正在昆明驻防的樊超群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国家的力量。
抗战时期资料
三年后,他所在的部队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随军南下,奔赴另一个战场。
1949年11月,他作为第二野战军第17军49师147团的一员,踏上了和平解放贵阳的征程。
“进城那天,到处是欢迎的老百姓!”老人清晰地记得,“街两边站满了人,手里举着崭新的五星红旗,使劲儿摇啊喊啊……”那一刻,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名军人的神圣职责,就是为人民而战。
一周后,樊超群马不停蹄奔赴黔西南州兴义地区,投入艰苦的剿匪战斗之中。
老兵樊超群所获勋章
在山高林密的西南山区,剿匪行动异常艰难。一次夜间伏击,他带领小队突袭匪窝,成功擒获匪首。
面对枪林弹雨,他冲锋在前、毫无惧色,在两年的剿匪战斗中,他屡立战功,为地方安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7年的军旅生涯,说长不长,但已经深深融入了老人的生命——
他总会语重心长地提醒后辈:“现在日子太平了,但千万不能忘了这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他总会每天准时收看新闻,翻阅报刊,以军人特有的敏锐捕捉时代脉搏,时刻关注国家发展变革。
他总会在“七一”“八一”、国庆等重大节日,郑重地穿上珍藏的旧军装,以最标准的军姿挺立在所有人面前。
时间不语,却默默回答了所有答案。
在他的无声感召下,孙辈中已有数十人追寻着祖父的足迹,投身军营,续写着保家卫国的忠诚篇章。
三
1951年初,樊超群转业到地方工作。
新的“战场”,本色依旧。在兴义地区税务局工作期间,他拼命“补课”,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财务知识,考取证书,成功转岗为财务专员。
樊超群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来到单位,一丝不苟地核对账目。夜晚,办公室昏暗的灯光下,他又埋首堆积如山的账册票据,反复审验着每一笔预算和支出,确保分毫不差。
军人的质朴本色,伴随了他的一生。
1953年调到兴义地区粮食局工作,当年筹建粮食仓储基地,樊超群主动请缨,与工人一起扛木料、搬砖头、砌墙……自己的工作不少都“压”到了晚上,家里书桌上的台灯,常常一亮到半夜。
“爷爷,你当年记忆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记者问。
“入党,我是1958年光荣地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时间虽然跨越了67年,老人依旧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自己在得知入党的那一刻,彻夜难眠,脑海里一遍遍重复着入党誓词,心中感慨万千,郑重表态:“跟着共产党走,不怕死,不怕牺牲,永远跟着共产党在一起。”
深藏功名,俯首耕耘,他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粮食系统勤奋工作,直到退休。
在小女儿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
一次在省人民医院住院,他还悄悄让实习生来给自己扎针。“别在我这里浪费人力,我这老骨头正好给这些学生娃娃们练练手。”这份乐观与豁达,感染了同院的病友,大家常被他那朴实幽默的话语逗笑。
四
1991年退休后,樊超群回归了生活。
侍候花草、打扫庭院、含饴弄孙……老人看似恬静的生活背后,始终还有一份挥不去的情愫。
他想看看当年战斗的地方,他想见见曾经长眠的战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感情就愈加浓烈。
2019年2月,已经93岁高龄的樊超群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重返腾冲。
上千公里的路程,寒冷的天气,家人们纷纷劝阻。
可一向和善的老人这次却异常“倔强”,执意要回到那片曾经浴血的土地,因为那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2月21日,樊超群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驰骋千里,横跨两省,回到了自己曾经无数次萦绕梦乡的地方。
樊超群在滇西抗战纪念馆
在庄严肃穆的滇西抗战纪念馆,面对象征十万远征军将士的1003顶钢盔阵列,整齐佩戴着奖章的老人骤然驻足,颤巍巍地伸出手指,隔着冰冷的展柜玻璃,轻轻抚摸着,仿佛在触摸一段凝固的时光,触摸那些逝去的年轻面容。
在国殇墓园,老人不顾年事已高,甩开搀扶的手,踩着青石台阶缓步上行,每经过一块墓碑都会停下,轻声默念名字,仿佛呼唤着自己的每一位家人。
行至纪念碑前,老人突然挺直了腰杆,用尽全身力气,将枯瘦的右臂高高举起——他以最崇高的军人礼仪,向长眠于此的战友们,献上最深沉的哀思与告慰。
历经烽火的信仰,融于血脉的情怀。在那一刻,化为一名抗战老兵无声的誓言——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风霜,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
采访结束时,老人告诉记者,今年9月3日有大阅兵,自己肯定会守在电视前,替战友们看大阅兵,看今日盛世,如他们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