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黔”言·言之有理
这张照片血腥又残忍,相信很多人都不愿看到。这个头戴军帽,身穿白色衬衫的日本军官,正举刀砍向跪在地上的中国青年。这名刽子手就是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四十五联队大尉中队长——田中军吉。日军攻入南京后,他手持这把军刀,从中华门杀到水西门,挥刀斩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300多人。
从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到骇人听闻的731部队人体实验,再到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铁证如山、罄竹难书。
面对日本侵略者野蛮残暴的侵略行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和熔铸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有这样一面“死”字旗,旗帜上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这面旗的主人是一位叫王建堂的士兵。他的父亲以这样悲壮的方式鼓励其为国尽忠、奋勇杀敌。像王建堂一样的爱国志士不胜枚举。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形成了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阶层爱国人士等在内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厚爱国情怀,伟大的抗战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1940年2月23日,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壮烈殉国后。敌人迫切地想知道,他究竟依靠什么在抵抗?于是残忍地将杨靖宇剖腹,却只在他的胃里找到了草根、树皮和棉絮。日本战败前夕,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因长期被杨靖宇的精神震撼而陷入内心挣扎,最终剖腹自杀并在遗书中写道: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戴安澜等民族英雄,他们用生命践行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铮铮誓言,也极大激发了全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各地尽现“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的壮丽景象。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940年5月,在枣宜会战中,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率部与日寇浴血拼杀时不幸中弹,直至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临终遗言是:“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骄横的日军,也被他的英雄气概折服,收殓遗体入棺立碑。
从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到新四军“刘老庄连”,从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到四行仓库“八百壮士”,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抗日战争中得到最大迸发。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1942年至1945年,在著名的沁源围困战中,8万余名沁源军民,坚持883个日夜、发起2730余次大小战斗,毙伤日伪军4200余人,成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光辉战例。尤其是在“亡国论”“速胜论”甚嚣尘上的不利形势下,共产党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鲜明提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重要论断,极大鼓舞和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决心和信念。
在“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必胜信念引领下,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十四年,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也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未来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难题要破,还有不少实事要办。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直至最后胜利!
撰稿:史亮
导演:李江涛 张敬国
编辑:嫣 娴 邓培培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贵州行政学院
中共贵州省委讲师团
贵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