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文化老人丨习篆一得——《且闿遗稿》选篇

动静原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1673872080
积分商场

余自舞勺之年,即从乡先辈表伯赵恺乃康师受学先后五年。赵师亲炙于郑子尹之子郑伯更之门,对余讲授史汉及唐宋古文名篇之外,并以程春海传授子尹“为学不先识字,何以读三代秦汉之书”,一语谆谆训示,授余以许氏《说文解字》一书,令余逐字研习。

——杨祖恺

习篆一得

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而篆书体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书体。如果追溯中国书法的发展源流,就不能不研习篆书。只是篆书随时代的发展,从实用观点说,今天虽已让位给行楷等体,可是就书法艺术而言,篆书有它固有的光辉成就,在书坛上仍闪耀着光芒。以下就我个人学习篆书的点滴心得,作为一得之献。

篆书的范畴

篆书,是我国3000年以前就开始发展起来的书法艺术,从甲骨文到小篆,是一个由图形因素逐渐减少并走向线条化的过程,它和我国文字的发生、发展密切联系着的。它的范畴可以包括甲骨文、金文(又名钟鼎文、大篆)、秦猎碣文(旧称石鼓文)、秦篆(小篆)数种书体。这几种书体,虽然有时代的有先后之分,书法艺术亦是独立成体,但这几种书体的递嬗演进是一脉相承,有极为相近的血缘。

首先,我国现在最早的有系统的书体,是殷墟甲骨文字。它是1899年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代后期的、写刻于龟甲或牛骨上的文字,从发现到今天的90多年中,经过科学发掘和不断出土,估计已达15万片以上,收藏者遍及世界各国。而研究考证的中外专家学者不下数百人,专著近千种,其中,不同的字1700个以上,而可识的只是半数左右。这种书体,是我国3000多年前自成系统的文字,就书法艺术而言,也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留传的实物资料是极为丰富的。

在甲骨文以后,其次是金文(即钟鼎文)。我国由商到周,是青铜器时代,时间将近千年。当时的统治者铸造的各种青铜器,被视为国家的重宝,钟鼎是它的总称。清代大学者龚自珍把当时的青铜器分为十九类,郭沫若把这些铜器统分为四大时期,王国维著有国朝(指清朝)金文著录表,所载的铜器即达2000余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出土的铜器更丰富,其数量又倍于王表以上。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一名钟鼎文或叫大篆),有的铜器上的铭文长达四五百字之多。它是研究我国书法发展的宝贵文献,也是篆书艺术中极有特色的。

再是秦猎碣文(旧称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它的书体属大篆体系,是小篆以前大篆的代表。它刻在十个鼓形的石碣上的,是10篇四言叙事诗,共400余字。

再就是小篆,小篆是秦代统一六国后,由丞相李斯等人根据当时各国通行的古文字,整理简化后形成的一种篆书体。李斯所书小篆的实物流传至今的不算多,只有秦权、量、斤及峄山、泰山等六处刻石的传本,且有的刻石只有少数的字。但由于李斯统一了秦以前的文字,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以后的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等都从此发展变化而来的。

篆书的范围,除以上几种是主要的以外,据唐人韦续举出中国的书体56种,其中还有若干种可列入篆书的范畴。但那些书体,大多是有书名而无实体,也无从学习。

怎样学习篆书

学习篆书,我以为应该注意几个方面:

一、要理论联系实际。篆书,是我国文字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中国的文字具备形声义三个条件,它又是合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的基本规律的,所以学篆书必须与研究中国文字学相配合。就是,学篆书技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识篆字和找篆字的内在规律也是同样重要的。一般说来,读通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是习篆书者不可缺少的阶段。因为,《说文解字》一书收小篆体的字最多。现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说过,《说文》9353字,部首540字,日写300余字,一月可遍,期以半年。更要长年累月精读书写其他范本,达到笔法精熟,心手相应,自中规矩。

二、开扩视野,篆书各体都应有所兼习。篆书包括的内容,已如前述。我们学习篆书,最好以一种为主,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学习。但同时应该宽泛地欣赏和浏览各体,因为各体篆书(包括甲骨文),它们都是密切衔接,有其内在的因果关系的。无论在书法历史的研究上或者书法艺术的比较上,都可以互相取法和挹注。一个成就较高的书法家,都是从各种书体中去吸取营养,才最后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比如吴昌硕,以及稍后的王福厂、邓散木、楚生诸家,都擅长写石鼓文,而风格不同。初习篆书的人,开扩视野,多涉猎篆书领域内的各种字艺更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个人多年来学习的体会。

三、中老年人习篆书有较优条件。篆书作为一种艺术去欣赏、学习,对中老年人来说,条件是比较优越的。因为,中老年人社会经历与知识面比较丰富,而篆书是我国历史久远的书艺宝库,对它的欣赏与钻研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的。它和我国的古代史、文化史、社会史以及中国文字学、考古学、古器物学等都有一定的联系。学习篆书艺术,既可增长对中国古代社会方面的许多知识,又可以扩大对中国学术领域知识的探求,从而丰富老年同志的文化生活。在旅游方面,对我国许多名胜古迹的丰富的石刻、碑版等,也可以提高欣赏的能力,以深化对祖国文化的认识,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杨祖恺(1915-2010),出生于贵州遵义 ,精于隶篆,省内名胜古迹均有墨迹存世。1980 年后参加地方史志编纂、古籍整理等工作,曾任贵州地方志编委会特约编纂、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等职,1985 年受聘省文史馆馆员。出版有诗词联文合集《将就斋杂稿 》,遗著有《且闿遗稿》。

编辑

王青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