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茅台建厂70周年,从39名员工、75吨年产能的小作坊成长为4万多名员工、5.6万吨年产能的中国白酒头部领军企业。如今的茅台,销售收入破千亿、市值过万亿,引领着贵州酱香白酒产业大踏步前进。虽已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精神却始终如一。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茅台提出了“五匠质量观”,以匠心、匠魂、匠术、匠器、匠人呵护茅台质量的生命之魂,推动茅台实现高质量发展。
每天早上8点半,在茅台质量部,由九名及以上专业评酒人员对10个待包装酒样品进行集中检评,每批茅台酒进入包装工序前都要接受这样一次非常严格的感官质量考试。
茅台集团质量部综合管理室主管、国家白酒评酒委员 刘玄
茅台集团质量部综合管理室主管、国家白酒评酒委员刘玄告诉记者,通过待包装酒的样品与标准样品的比较,当它的感官优于标准样的时候,才能通过,作为合格样。评委组成大部分都是国家评委,当样品的票数高于标准样的票数时,才算通过。
每一批次的茅台酒,是由一百多个不同轮次、不同典型体、不同酒龄的基酒合理配比勾兑而成。在控制不同批次产品差异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不同勾兑师的个性及灵魂。由39名质量专员、13名质量督导员、近300名专职检验员和2300多名兼职检验员共同对生产全流程进行监管。
茅台集团质量部主任 姜孝苟
茅台集团质量部主任姜孝苟说:“我们建立了一个多层级的质量责任体系。在顶层成立了质量领导小组,在每个子公司委派了首席质量官,他们要参与子公司所有的经营决策,发现有跟质量相违背的事情,他可以一票否决。在各个车间和部门里面,设置了质量专员、督导员、检验员,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质量网络。”
一瓶茅台酒,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检测指标达到了1100多项。茅台构建了一套严谨的标准体系。
茅台集团质量部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副主管 张鑫
茅台集团质量部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副主管张鑫告诉记者,2020年到2021年这一年的时间,茅台酒在监控的指标上新增了100多项。虽然茅台作为传统工艺的代表,但是从来没有放松过对科技创新的追求。随着茅台进入高质量发展期,引进一些新设备,开发一些新方法,建立了一些新的企业标准,不断地完善检测能力和质量把控能力。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守住质量的匠术和匠器,那几十年如一的制作工艺,则是匠人对匠心与匠魂的践行。
时至今日,茅台酒依旧延续传统酿造方法,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参考,经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35道工序,1000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
李佰伟,是茅台十五车间的一名酒师。酿酒十八年,他练就了一身“真功夫”,也让他成为了一名“老师父”。
茅台十五车间酒师 李佰伟
茅台十五车间酒师李佰伟说:“润完粮以后,我们要检查一下润粮效果。首先,把手伸到粮堆里20公分左右,抓出红粱,粮堆温度要达到47度。”
酒师是酿酒环节的关键岗位,他们根据温度、湿度等把握上甑、收糟、入窖等的最佳时机,从而决定着酒的产量和质量。对他们来讲,酿酒就是一场与微生物的合作。
李佰伟告诉记者,湿度的把握主要通过看和听。声响越大,水分就越大。根据天气情况,调整酒糟的温度、湿度,把控最佳的状况。实际上不是我们在产酒,我们只是为微生物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让微生物帮我们产酒。
在茅台的酿酒车间,像李佰伟这样的酒师有700多个,师徒代代传承,让茅台的工匠精神得以延续。
茅台终身名誉酿造大师 严刚
茅台终身名誉酿造大师严刚说:“我是1985年进厂的。那时候,班上的老师傅操作要求非常苛刻,他们说,要酿造高品质的茅台酒,质量在我心中,操作在我手中。哪怕再累再苦,都要始终把好质量关。现在,我也同员工说,不能说差不多、还将就,工匠就是每个工艺点、温度、水分、发酵,各个环节一点都不能马虎。”
70年来,从建厂之初的“提高质量”,到如今的“质量是生命之魂”。一代又一代工匠传承的质量匠心文化,已成为茅台发展的命脉。
姜孝苟说:“无论在任何一个时期,茅台都是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所有的东西都要服从质量。所以说新时期提出了‘质量是生命之魂’的理念,相当于把质量从一个物质层面到行为层面,现在转化成酿酒的一个精神层面的信仰,今后我们会把质量继续坚守下去,把质量做得更好。”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2021年茅台集团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303亿元,同比增长14.3%;利润总额826亿元,同比增长12.6%;应交税费566亿元,同比增长18.8%。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茅台集团从愿景规划、绿色生态、改革创新、文化赋能、环保安全等5个方面明确了新时期高质量发展道路,力争把茅台集团打造成为省内首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万亿级世界一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