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来,中国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无处不在。那什么是“礼”呢?
图1:“礼”字的甲骨文写法
先来看看“礼”字的甲骨文写法(见图1):下面像是一架鼓,鼓的上方有树杈或者鹿角之类的装饰,枝杈间还挂了两个串串。在古代,鼓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打击敌人、驱除猛兽、报时报警、显示威严。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说,古代帝王的仪仗队用鼓多达120面,可见“鼓”的重要性。
再来看鼓上面的那些枝丫,不是树枝,而是鹿角。据四川金沙遗址考古发现,3000年前的古蜀先民把鹿视为圣物。在宗教祭祀中,献出鹿角作为祭祀品,祭祀区遗址就发现了大量鹿角。无独有偶,江苏海安县青墩遗址也发现了鹿角器皿。专家们在打磨光滑的鹿角器皿下部,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笔画,经比对研究,发现这件鹿角器就是用来占卜的。由此可见,鹿角就是用来做祭祀用的。
最后,来看看那两个串串。在甲骨文中,它们代表了玉串。
所以,这个既有鼓,又有鹿角,还配以玉石的“礼”字,就代表了祭祀的最高级别。古人认为,得时时和天道进行沟通,汇报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天之道”,这就是古人为什么特别注重祭祀的原因。而甲骨文所记录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这些。久而久之,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人们就总结出来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礼”。《礼记》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的本义就是,举行仪式、祭神求福。
图2:“礼”的字体演变
“礼”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古代社会最高权力机构“三省六部”中,“礼部”就排在首位。这些都是“礼”的引申义。
图3:简体字“礼”的字体演变
我们今天使用的简体字“礼”,是俗体字转正的结果。所谓“俗体字”,是指古今以来通俗流行,而字形在当时并不符合规范的汉字,可以把它看作异体字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