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文明在这里”贵州采访团来到赤水市天台镇,在这里的社区党组织里,动静记者注意到有一群工作人员正与群众亲切地聊着天,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据介绍,他们是社区的志愿者,有一个特别的名称:“茶馆嗑子匠”。
资料图
“嗑子”来自于当地方言“扯嗑子”,意思是聊天,“嗑子匠”便是聊天的人。作为一群专门和群众聊天的人,这些“茶馆嗑子匠”与我们熟知的基层干部和志愿者有何不同呢?
“这些‘茶馆嗑子匠’与我们传统的基层干部、志愿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在群众眼里并非是来自外部的政府部门和党组织的代表,而是平时和自己闲话家长里短的好邻居、好朋友。”赤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宇向动静记者介绍说。
在当地,“茶馆嗑子匠”并非新鲜事物,而是早已存在,当地政府近年来成功运用起这一传统,借助“茶馆嗑子匠”,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
资料图
“大家好!我是芙蓉姐姐,我们今天来到天苑社区A区老年活动中心,来看一下我们社区的老年人都在干什么。走!我们一起去看一下。”一大早,在天苑新城社区,一场以“茶馆嗑子匠”为主题的直播正在进行,而主播则是当地的搬迁户“芙蓉姐姐”。直播围绕群众搬迁后的生活以及群众关心的话题进行,接地气的方式受到大家的欢迎。
“芙蓉姐姐”原名郑芙蓉,是官渡镇生态移民搬迁到这里的搬迁户,由于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去年,她被选为天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茶馆嗑子匠”志愿者,通过“摆龙门阵”的方式,在人群中充当起文明的传播者、宣讲者,她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芙蓉姐姐”。
“作为一名嗑子匠,我们的工作主要就是和群众打成一片,聊家常、‘摆龙门阵’、传达政策,群众有什么诉求都会告诉我,我再往上面汇报。现在,我通过抖音直播、电视等宣传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茶馆嗑子匠’。”郑芙蓉说,她其实没想到过会有这么多人喜欢自己,觉得很开心。
接受采访的郑芙蓉开怀大笑
郑芙蓉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她刚刚担任社区的“茶馆嗑子匠”没多久,有一天走在社区里,突然被淋成了落汤鸡——有居民从高空泼水下来。“当时很多住户都是刚刚从农村搬进社区,还带有很多生活陋习没有改变。”郑芙蓉说,除此之外,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白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在当时的社区中也屡见不鲜。
为此,郑芙蓉走遍了社区的每家每户,话家常、聊生活,从日常的聊天入手,来潜移默化地教育群众。“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从去年7月到现在,以前的陋习在社区已然绝迹,再没有一起高空抛物事件发生过了。”她自豪地说。
现在,不仅在天台镇,赤水市大量的基层社区组织里都设置了和郑芙蓉一样的“茶馆嗑子匠”,他们可以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是老党员、是退休干部、是乡贤寨老……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你都可能看到他们操着方言与群众话家常、讲政策。
赤水市丙安古镇里的“茶馆嗑子匠” 拍摄:李坚
如今,赤水市“茶馆嗑子匠”已开展宣传宣讲2100余场次,覆盖群众60000余人次。他们不仅起到了宣传作用,更成为了群众与党组织之间的“传声筒”,截至目前,“茶馆嗑子匠”共收集群众各类建议2000余条,帮助相关部门累计处置基层群众反映问题1500余条。
张宇向动静记者总结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基层宣传有着‘面孔严肃、以我为主、说教味浓’的问题,通过设置‘茶馆嗑子匠’,我们不再让群众去听‘官话’,而是用群众听得懂的‘乡音’‘土话’,切实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