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提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坚持我们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催人奋进!我们要继续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表现人民,要创作出有筋骨、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二十大代表
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一级编剧
曹海玲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场盛会让人心潮澎湃,无不展现着一个有闯劲、有干劲、有韧劲的大国奋斗不止、精进不怠的精神气象。作为贵州省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曹海玲难掩激动心情,作为党员,她牢记初心为人民,坚定步伐跟党走,立足岗位、接续奋斗,以实际行动书写满意的时代答卷,也将继续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表现人民,创作有筋骨、有温度的文艺作品。
曹海玲在戏剧排练现场
文艺之花,离不开生活的土壤,离不开世道人心的阳光。与山河大地相依相偎,与人民大众同心同行,创造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这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生长在贵州的曹海玲,对家乡一直怀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在广袤无垠的贵州大地上,她以一腔热血,一颗滚烫的心去贴近生活,用她的才情去记载贵州奋进新时代的坚实足迹和非凡成就。迄今为止,曹海玲创作了反映贵州文化的舞台戏剧作品近20部。作品多次荣获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专业奖项,作品代表贵州登上国家级艺术平台,并多次获得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等。
曹海玲采风调研照片
曹海玲与黔剧《天渠》原型人物黄大发合照
曹海玲与黔剧《腊梅迎香》原型人物邓迎香合照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曹海玲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于她而言,十八大以来,贵州的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贵州文艺工作者在这个时代的进程中没有缺席,挖掘出了生长在贵州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和人物,那些采风时亲身经历后的震撼与感动,让她毅然决然为时代挥毫泼墨,为人民倾情抒写,例如在脱贫攻坚这个撕掉贵州贫困标签的历史性的变革中,打造了以黄大发36年为民修建生命渠为原型的黔剧《天渠》,也有以邓迎香苦难了一生却不忘初心的黔剧《腊梅迎香》。曹海玲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为贵州文化发展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撑。用心、用情创作,让新时代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持续为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注入力量,也用文化润心、用文化赋能。
黔剧《天渠》海报
黔剧《腊梅迎香》海报
除了在作品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手中的笔,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大量呈现贵州山水之美、人情之美的诗意场景频频出现。以展现贵州民族文化刺绣艺术、彰显贵州‘她’力量的京剧《锦绣女儿》;以贵州188万人异地扶贫搬迁为题材而创作的话剧《出山》,还有已经创作以及正在创作的剧目例如首次以贵州地方戏黔剧的艺术样式反映贵州隐蔽战线惊心动魄的谍战斗争黔剧《无字丰碑》;以贵州大山深处呕心沥血构筑国之大器“中国天眼”的京剧《望星空》(暂定名)等。曹海玲始终以文艺之笔、诗情之心、创作之力,艺术的眼光在关注着这片热土上的人民,以饱满的艺术激情去塑造贵州人民的形象,记录新时代的贵州。
话剧《出山》剧照
京剧《锦绣女儿》海报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型黔剧《无字丰碑》专家研讨会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曹海玲感到荣幸的同时深觉责任重大、使命在肩,在未来的创作中,她将坚守初心,继续以饱满的热情书写脚下的热土,向世界讲述更加精彩丰富的贵州故事,把更多精品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曹海玲,一级编剧,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四个一批”文艺人才,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个人两次获得贵州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佳编剧”奖。现任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以时代楷模黄大发为原型的黔剧《天渠》,荣获文旅部第十六届“文华大奖”提名剧目;以抒写贵州188万人异地扶贫搬迁的话剧《出山!》,以全国劳动模范“女愚公”邓迎香为原型创作的黔剧《腊梅迎香》荣获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以彰显贵州绣娘在脱贫攻坚中的“她力量”的京剧《锦绣女儿》获中宣部、文旅部主办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空中剧院”进行了全剧录像播放,其中的选段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戏曲春晚;以贵州苗族文化为题材创新性现代表达的舞剧《蝴蝶妈妈》荣获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文化贡献奖,并获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一等奖。
作品多次荣获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专业奖项,作品代表贵州登上国家级艺术平台,并多次获得贵州省政府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等。
视频:动静贵州视频号 潇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