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我小时候,奶奶家住在螺蛳山,假期每每要去住上个把月,具体位置就在阳明祠的旁边,直线距离最多一百来米。
所谓螺蛳山,大概是个老百姓的俗称,其实就是贵阳东山的其中一座山头,雅一点的名字,叫做扶风山又或芙峰山,因其形如倒扣的螺丝而名之。
类似的命名故事,在我工作的单位也发生过,孔学堂背后的山,以前叫做大将山,因孔学堂的建设而更名大成山,一望可知,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当然是很有点说法的更易。但我们小时候,附近老百姓都把这几座山喊作笔架山,想想看就很合理,山不高,连绵其形,就像是古代文人桌子上拿来放毛笔的笔架,又贴切,又形象。更重要的是,还多少蕴含了中国人对文教的尊重,窃以为,如果把这个俗名替换为正名,似乎还更有味道些。
说回东山,附近值得一逛的地方很多,不止阳明祠而已。东山之上有东山寺,因山而得名。东山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栖霞岭,也就是晚霞栖息的山岭,所以,东山寺又被称为栖霞寺。
早在明代,东山寺就是“贵阳十景”之一,也就是所谓的“东山揽胜”。一九五九年,陈毅元帅曾登上东山,写了一首《登东山》的七言绝句:“闲步跑上东山头,贵阳全景一望收。新城气旺旧城尽,不愧雄奇冠此州。”
东山寺一向被认为是“黔中古刹”,兴建于明朝的嘉靖年间,到了崇祯二年,也就是一六二九年重修,正式更名作栖霞寺。
清代初年,东山的栖霞寺和黔灵山的弘福寺一道,并称贵阳的“两大禅林”。
东山和黔灵山,都是贵阳城的名山,除了寺院之外,还有一个很值得讲述对应之处。那就是,在东山寺对面石壁上,刻有草书“龙”字,高达三米多。而巧就巧在,黔灵山的石壁上,刻得有更大的一个草书“虎”字,差不多有十七八平方米之大,一“龙”一“虎”,两者可谓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除了署名赵德昌所书的“龙”字,东山寺还保存了很多的摩崖石刻,是游览时不该错过的风景。
从东山垭口经二百余级石阶上山,拐弯处就有四幅摩崖石刻,从右至左依次为:“一路福星”“忠孝”“天然奇妙”“云深处”。继续往上,有乾隆四十九年黔阳杨大本所书的“为善最乐”。
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阳文石刻:“忍耐”。这也是东山上唯一的阳刻摩崖,落款为“信善邓文彩刊,壬寅年八月立”。据说,清代道光年间,南京经营绸缎布匹的邓文彩因失手伤人致死,带着弟弟邓文凤逃到贵阳,在东山凸刻“忍耐”二字告诫子孙,奉劝世人。
总而言之,东山的石刻遗存非常多,值得慢慢细看。
跟东山寺有关的高僧里,还有一位铁肩和尚值得被记住。他是四川人,俗名刘仁纪,曾经在梵净山护国寺,以及贵阳弘福寺、东山寺、平坝万华寺等拜师,不仅精通佛法,还以武艺高强闻名。
贵州辛亥革命成功后,铁肩和尚被聘请担任起义士兵的武术教练。铁肩和尚后来圆寂于东山寺,其埋骨之处筑有僧塔。
前面讲到东山和黔灵山的寺院文化,除了都有著名的禅院,都有精彩的摩崖石刻,还有一个值得说道的故事。那就是,过去,贵阳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俗语,叫做“黔灵山的锅巴,东山的豆花”。意思是说,黔灵山弘福寺素斋中,用香菇和冬笋汤汁浇淋刚出锅的油炸锅巴有名;而东山寺则以豆花饭出名,价廉物美,特别是僧人做的油辣椒蘸水,既辣又鲜,为贵阳百姓盛赞。其实,东山的豆花饭不过七十来年的历史,跟东山寺六七百年的历史比起来,时代还算是比较近。
据说,抗战时期,东山寺内常驻有士兵,而和尚只有几个人而已。据亲历其事的和尚释宗满回忆,当时的生活十分艰苦,只有初一、十五才买菜,平时吃盐菜、酸菜,而且是捡拾农民丢弃的边皮菜叶做的。
这位法号宗满的和尚,是一九二三年生人,原籍广东新会,一九四六年在平坝高峰山万华寺出家。一九四八年,传慧和尚住持东山寺,宗满和尚也来到东山寺挂单。这时候,寺中备有豆花饭和清茶,供应游客,以此维持和尚们的生活。一九五三年,宗满和尚成为东山六和素食社的管理者,经营豆花饭、面、茶及素菜,深受信众喜爱。由于经营得法,卫生可口,颇得各界人士好评。“黔灵山的锅巴,东山的豆花饭”也就因此由此流行开来。
如今,“黔灵山的锅巴,东山的豆花饭”虽然没法得以品尝,但东山及其寺院、石刻,仍然是值得一游的重要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