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愿做米粉“粉丝”的贵州人举个手

动静原创
1553675940
积分商场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 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
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这段视频是此前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2》中的一段,讲述的是贵州黎平的米粉。

贵州的米粉,看着让人垂涎,吃着让人着迷!

北人食面,南人吃粉。这是地理和气候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以大米为主要食物的地区,自然而然地发明并且流行,贵州地处西南,食粉向有传统,为平民食品的大宗。其风味之多样,堪以傲人,以后还会逐一涉及。
一九四二年,贵阳文通书局出版《贵阳市指南》,内中写到米粉的做法:"黔人磨米为浆,蒸之成固体,再用手揉制,揉过后以机榨成圆丝如面条。用开水沦过数遍即可食,名之曰粉,以之作早点、午点、消夜等之用。"

米粉当然不止圆丝状,贵州米粉中,还有扁状,称为米皮或宽粉。总归中国南方诸地,米粉类制品层出不穷就是了,而其中具有全国名声者亦自不少,比如云南过桥米线。名作家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代住过昆明将近七年,多食米粉,印象太深,老来著文,回忆旧事,常常要提起,字里行间,读得出他的喜爱。据说当时的联大教授,钟意于此味的不少。不过,经由汪先生的文章,也足以看出米粉确是盛行于南方少数几省的主食,他说,"未到昆明之前,我没有吃过米线和饵块。离开昆明以后,也几乎没有再吃过米线和饵块"。

油辣椒的好坏决定了素粉的成败

贵州省会贵阳市,林林总总的各类小吃不胜枚举,如果要找一个最具代表性者,窃以为,非素粉莫属。差不多可以说,所有贵阳人都是素粉的粉丝。
这可不是夸张,在贵阳的杂弄里巷,素粉摊店随处可觅。而其最主要的两样原料,米粉和油辣椒,都是贵阳乃至贵州饮食的重要组成。只是,贵阳素粉的原料独树一帜,当地人称为酸粉,其形制较粗,似经轻微发酵,略带酸腐气息,吃不来的人简直难以下咽,嗜者却非此不乐。

此味他处无之,就我所闻见,海南、广西都有酸粉,但归根结底是靠外物调味,粉本身倒没有酸味。
素粉味道高下,有一个硬指标是油辣椒制得如何。贵州油辣椒,名声在外者当属"老干妈",据说,有华人处便有"老干妈",大大为吾乡长脸,更足见其接受程度之高。但街头素粉摊店里的油辣椒,却各有特色,"老干妈"之流的工业化标准制品,本地人是瞧不上的。有位世伯,跟"老干妈"有些特殊的渊源,于是陶老太太每年会亲自烹制一大罐油辣椒相赠,偶尔去他家,特地提起此事并捧出展示,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无他,只因这是"专供"而非"量产",这便足以傲人兼怄人了。

贵州人的粉不是煮的,而是......

贵州人煮粉吃,一般不说这个"煮"字。民国时期的大学者姚华著有《黔语》,也就是"贵州方言"或者说"贵阳方言",其中有一条关于"粉",考证极妙,不抄下来都不得行,"稻粉为条,贵阳盛行食品也,语辄曰粉,则知是条。不谓屑,凡屑皆谓之面,无论稻或麦也。粉是熟食,惟欲热而不使烂,则于热汤沸过,漉之,曰芼。饭亦或曰芼。宋陈唐卿《赠皎、启二僧诗》有句云:芼葱汤饼聊堪饱。用此字。故知贵阳芼粉、芼饭字皆同作。惟贵阳语虽有此,而未见人书耳。芼音如冒。"
确实如此,君如不信,随便找个素粉摊摊,不要两分钟,保管你听到老板大声武气地喊小工,"芼一碗粉,带走" 外地人久居贵州,因此而爱上此味的也不在少数,我的好友杨胡子,河南人,随妻入籍,快二十年了。自幼嗜面如命,如今却只吃粉,且酷爱素粉。我们开玩笑说,胡子到贵州这些年,但凡他喜欢的面条,三五个月后,店铺必然倒闭,可见真正粗货,他爱吃的,本地人都避之不及。搞得面馆见他来,忙不迭要送瘟神,迫不得已,改了口味,以免祸害商家。

当然只是玩笑,但米粉确实是贵州人乃至贵州女婿的心头爱。

我有一个老叔伯,曾总结贵州人的特性,性贪安逸而好享受、易满足。说得极是,总之,荷包虽不宽裕,却总能把寻常日子过得来有滋有味,是这方水土上普通百姓的一大好处,而米粉之为物,价不甚昂而食之有味,原料简易而制作精心,正与贵州风土人情相契合。

撰文:周之江
编辑:小千 黄祐捷(实习)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