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一年80万支鲜花销往云南!三个数据揭秘贵州这个山村的花经济

动静原创
1754652540
动静原创

这两天,六盘水市水城区甘塘村夏季的花卉采摘进入收尾阶段,村民孔祥军正带着农户将最后一批百合花陆续装车。“我这一车花晚点就直接拉往昆明斗南,那里是全国最大花卉市场。这些花有时候连市场都不用进,路上那些老板就会打电话就定了。”孔祥军说。 

甘塘村海拔约1900米,过去一度缺水少路。但近年来全村却发展起了花卉产业,仅去年就有80万支鲜花进入云南市场销售。一个村的鲜花为什么能在全国最大的花卉市场有一席之地?我们从三个数据来进行观察。

第一个数据:3.5小时

“鲜机”就是先机,鲜花产业随时在与时间赛跑,甘塘村距高速公路口仅3公里,3个半小时就可以直达昆明斗南,一小时就可以直达六盘水市区。3.5小时的背后,是广阔的市场。“在水城区和我们村合作的商铺大概有500家,在昆明长期合作的有20多家。”水城区甘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孔祥印说。 

第二个数据:5天

甘塘村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这里的百合等生长周期慢,花期比其它地方长5天左右,成为一大竞争优势。在相关部门的帮扶下,村里还建起了60立方米的冷库,进一步延长花期。

第三个数据:32个大棚

高海拔地区发展花卉产业,大棚、水源都必不可少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甘塘村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但如何用好用活这些硬件也是一道考题。为此甘塘村在产业发展之初就进行了调研,并决定盘活闲置的32个大棚来种花。“当时我们选择这个产业不是盲目跟风,不像有些地方种食用菌一窝蜂地全部上,最后产能过剩卖不出去。我们研判,不要全部都上一个品种,张三你种百合李四你种菊花,分开种,到时候统一销售。”孔祥印介绍说。

三个数据的背后,折射的是甘塘村立足比较优势、找准产业定位、精准对接市场的务实打法。同时,为提升农户的抗风险能力,甘塘村还推出“农户+致富带头人+村集体”组织方式,边教授种植技术边带着村民干。目前,花卉产业每年带动村民务工1500余人次,为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已有10余户村民开始独立种植鲜花。 

村民郑丰情今年种了24万株菊花,预计要挣十多万块钱,“我专门供水城的几家花店都供不过来,哪里还敢让别的店知道,一个大棚可以种一万株菊花将近要卖7000多块钱。” 

目前,甘塘村种植花卉60余亩。在驻村工作队和省农科院的助力下,村里还培育出高附加值的花苗,并实行“蔬菜+花卉”冬夏两季轮作,让大棚内好花常开。 

对于甘塘村花卉产业的下一步,驻村第一书记李楷煜也有着自己的规划:“我们第一个层面就是要把花种好、卖好,增加村集体收入;第二个层面就是要结合现在的网络经济、流量时代,把卖花转变为卖花文化,打造‘印象甘塘 彝族花火’系列产品,通过文化赋能能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同时,破解资金、技术、市场难题,把花卉产业做大做强。” 

记者

余杰 宁波

编辑

朱海婷

责编

李佳

编审

熊莺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