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如何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并探索出一条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路径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自2022年贵州“村BA”走红以来,一直受到全球各地的广泛关注。2024年11月,“村BA”图片展落地法国巴黎,以篮球为媒搭建起东西方文化对话的桥梁。同期推出的短视频《Le村BA》,将中法双语作为核心语言载体,旨在实现中国乡村文化在法语国家的深度传播,助力法语国家民众深入理解“村 BA”的文化内涵。2025年3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推选活动的优秀作品名单,短视频《Le村BA》成功入选。
一、传统线性叙事的突破
在全球化时代下,文化传播需要超越“线性叙事”的桎梏,构建多维的意义空间。在短视频《Le村BA》中,视角在贵州与巴黎之间不断地来回切换,从巴黎铁塔到台盘村村落、从巴黎建筑到贵州古寨、从法国巴黎图片展到台盘村“村BA”赛场等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比赛现场,感受紧张刺激的比赛气氛。这一幕幕生动的影像,将贵州乡村丰富的人文景观与巴黎的艺术殿堂置于同一时空维度,这不仅突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和文化的界限,还探索了中国乡村文化国际传播中非线性叙事的路径。
二、全新的文化符号建构
文化符号是地方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元素,既是民族身份的标志,也是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符号的建构与传播深刻作用于跨文化理解和价值共鸣。在《Le村BA》短视频中,人们头戴的苗族银饰、古朴的贵州苗寨、可爱的“村BA”吉祥物村宝宝等等,都作为中国贵州台盘村乡土文化的符号,承载了当地的社会记忆、集体情感、公众认识。《Le村BA》通过对这些文化符号的展现,有力地将中国乡土文化转化为国际传播的亮点,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既传统又现代、既古朴又时尚的多维面貌。
三、“去奇观化”的叙事策略
在贵州文化传播的实践中,存在银饰、服饰、舞蹈等元素被过度包装,成为夸张的符号点缀。而《Le村BA》中对此进行了改善,采取了“去奇观化”的叙事策略,拒绝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堆砌为视觉奇观,而是将这些元素重新嵌入贵州乡村的日常生活。进而呈现篮球与民族文化的共生关系,让观众通过《Le村BA》了解到贵州台盘村的民族文化。这样剥离了观众对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猎奇想象,回归到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中,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实现了跨文化传播的深层叙事,反映了中国乡村文化传播从“奇观贩卖”走向“价值共通”的趋势。
四、传播矩阵的建立
在当今国际文化传播环境不断变化的时代下,贵州“村BA”巴黎图片展,受到了中法主流媒体如新华社驻法分社、电视台Mandarin TV、《欧洲时报》等法国当地主要媒体的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短视频《Le村BA》通过线上社交平台和线下媒体机构建立了双重传播矩阵,凭借其极具感染力的画面、精妙的镜头、独特的视角,在Mandarin TV上全篇播出之后,就受到了世界各地广泛的关注,该片在国内全端产品播放量超1000万人次,在法国的传播量超600万人次,国内外一共超千万人次的传播量。这些数据反映了《Le村BA》在乡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媒体平台受众的关注、国际范围文化的传播等各个方面的成功。
五、结语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国的体育文化开始互相交融,形成一种全新的世界体育生态。而短视频《Le村BA》将台盘村的乡村文化和巴黎的人文风光相链接,体现了苗族银饰与NBA元素的碰撞、中国拼搏精神与西方体育价值观的共鸣,实现了跨文化符号的对话。《Le村BA》多视角呈现了赛场内外的乡村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突破了乡村文化题材的局限,这不仅是地理层面的跨越,更是文化传播的创新。《Le村BA》通过影像叙事重构了乡土文化的表达方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故事。深刻体现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地方文化依然拥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影响力。
作者:李雅心 娄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