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遵医附院:创新疗法让肺癌晚期患者重获新生

动静原创贵州广播电视台 遵义
1755075960
动静原创

近日,61岁的肺癌患者李先生(化名)将两面鲜红的锦旗送到遵医附院胸外科主任宋永祥及其团队手中。两面锦旗上“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精英团队精心护理”的金色大字,不仅承载着患者深深的感激,更见证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奇迹。

据了解,四个月前,李先生因体检报告提示肺部异常,且干咳10余天,于4月7日来到遵医附院胸外科就诊。接诊的胸外科主任宋永祥通过检查发现,李先生右肺下叶存在占位性病变并纵膈肺门多发淋巴结肿大。结合纤支镜和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右肺中、下叶肺鳞癌伴肺门、纵膈淋巴结转移(cT3N2bM0IIIB期),即肺癌局部晚期(临床分期IIIB期)。

按照肺癌诊疗指南,临床针对这类患者已不能手术,只能采取传统的放、化疗治疗方式。可如果不手术,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一方面要竭尽全力救治患者,一方面面临不能手术的困境,宋永祥及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救治经验,结合前沿救治新技术,最终决定为李先生采用“术前新辅助治疗+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治疗”的“夹心饼”模式治疗方案,即先进行化疗与免疫治疗,力争让李先生肺部的肿瘤缩小,达到临床上的达到临床上的分期降期,尽力为他创造手术条件。

术前,宋永祥团队耐心向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取得同意后,分别于四月、五月、六月给予李先生三次术前新辅助治疗,并于第二次、第三次新辅助治疗后对李先生的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作疗效评估。终于,医学影像与评估带来振奋人心的结果——李先生的原发灶、肺内转移灶及转移淋巴结均明显缩小,临床分期成功降至“IIIA期”。这一关键的“降期”突破,使李先生重新符合手术治疗标准。

从“不可手术”到“希望重现”,医患的彼此信任让李先生在绝境中迎来生的转机。宋永祥团队抓住宝贵时机,做好相关术前准备,于7月3日为李先生实施了“单孔胸腔镜下右肺中、下叶切除、支气管成形术+胸腔镜胸内淋巴结清扫术+肋间神经阻滞术+胸腔闭式引流术”,手术切除了李先生肺部肿瘤病灶,并为他完整保留了右上肺。术后,李先生将继续接受一年左右的免疫维持治疗(在医院门诊输液即可),后续再根据情况随访评估。

回忆起治疗过程,李先生充满感慨:“生病之后我了解过,像我这种情况一般只能活三个月。刚开始我还很纠结要不要去省外医疗发达的地方就诊,可当我来到遵医附院,宋主任精准判断我的病情后,我就下定决心配合治疗。真的很感谢他们,我没想到在我的家乡遵义,还能有这么一家医院医术精湛,为我这样的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他庆幸自己闯过了鬼门关,更感恩在这场救治中亲身感受到胸外科团队全力付出的医者大爱。

遵医附院胸外科主任宋永祥介绍,此次成功救治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此类肺癌局部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若仅采用传统放化疗等非手术方案,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通常仅在3%-5%的低位徘徊。而通过“新辅助治疗(化疗+免疫)+精准手术+术后辅助治疗”的创新救治模式,能为更多肺癌局部晚期患者创造手术机会,摘除身体里恶性肿瘤这颗“定时炸弹”,创造更多延续生命的可能。

据悉,近年来遵医附院胸外科救治团队以服务患者为中心,勇攀技术高峰,不断探索优质诊疗路径,竭尽全力实施救治,以仁心仁术护佑患者生命健康。截至目前,胸外科采用创新疗法已成功救治肺癌局部晚期患者上百例,科室墙上挂满的锦旗,便是患者对他们的最高褒奖。未来,科室将继续深耕肺癌综合治疗前沿,以精湛技术为更多患者推开生命的希望之门。(姚腾)

编辑

杨勇杰

责编

王信

编审

唐全寿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