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重修盘江桥,项目大小不重要,文章一定要写漂亮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756212720
动静原创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明天启六年(1626年)六月,盘江铁索桥在朱家民主持下肇工,崇祯元年(1628年)孟春月建成通行,崇祯十一年(1638年)徐霞客过桥写游记,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黄向坚万里寻亲绘盘江图,说明铁索桥质量非常好,畅通无阻近30年。又据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洪承畴撰《重修盘江桥记》,可知铁索桥迎来第一次重修时间。

北盘江 胡云江摄

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人。武略文韬,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出山海关抗清,战功赫赫,官至国防部长,国家肱骨,明朝知识分子领袖。崇祯十五年(1642年),洪承畴锦州战败,被俘松山,后降清,“一身功过两朝评”,转身成为清朝开国功臣。洪承畴撰文时,任清朝国防部长、顺治皇帝最高幕僚,同时还兼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经略,经略即统筹,是为重要军事任务特设的官职,地位高于总督,时军事任务是清剿盘踞在云贵的南明王朝。

洪承畴像 来源:洪文襄公年谱 榕光翻拍

洪承畴《重修盘江桥记》开篇道:“黔之安南卫,即元之普安路也。千峰环绕,据江为险。自下而上,趋顶站至盘江,水深江远,澎湃奔腾。”顶站城为朱家民创十一城之一,位于今关岭县永宁,顶站城与连云城位列盘江东西两岸,朱家民“以铁索架桥梁”,“济舟楫之穷”,弥补舟船不能通行的窘境。又云:“我皇上定鼎以来,十有五年,见小腆诞叙,荼毒黔省,盖不知几仅宵旰忧矣。”“小腆诞叙”来源《书·大诰》“殷小腆,诞敢纪其叙”,腆即小国,本意殷商的残余竟敢恢复统治。洪承畴这里将南明比喻小腆,意思是大清都建立十五年了,南明残余还在“荼毒”百姓,搞得皇帝宵衣旰食,日夜操劳担忧。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即永历十三年,南明皇朱由榔还在抗清,明朝遗老遗少眼中,明朝也还未亡。身为前朝知识分子领袖的洪承畴,说出“小腆诞叙,荼毒黔省”,不禁令人唏嘘。

清军南征扫除南明势力,顺治帝命洪承畴亲临前线,“始而复楚,继而克黔,既而讨滇,旅次盘江,而桥梁断焉”,先后攻克湖广、贵州、云南,行军到盘江桥,“寇已毁之而南循矣”,即桥是被南逃的南明部队人为毁断,以阻止南征大军。但见“群山壁削,孤壑涧杳,杠不能成,航不可渡”,故只能修桥。洪承畴命“抚君赵公,庀材联虹,率作兴事,计日而成之”,重修完成。站在盘江桥头,洪承畴“揽辔凭轼”,拉住马的缰绳,倚着车轼,叹道:“彼不修德,而恃险者亡。区区之桥是断,岂足限南北哉?”意思是统治者不修德政,只凭险要,终究会灭亡。区区断桥岂能阻隔南北?

洪承畴文中的“抚君赵公”,即赵廷臣(?-1669),字君邻,辽宁铁岭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随大军抵定贵州,遂授贵州首任巡抚。顺治十六年(1659年)初,攻占云南,擢升云贵总督,同年撰《‌重修盘江桥记》。开篇道:“盘江者,黔之要害也。东三十里为顶站,西三十里为安南(晴隆)。”两岸宛如“一线长空,千仞飞瀑,萦青缭绿,又奔泻中一奇观也。”提到朱家民建桥原因,赵廷臣喻盘江“深不可沥,浅不可揭,苇不可航,游不可泳,是不可以无桥。”另外还谈到一个细节,原桥铁索三十六根,赵廷臣随南征大军到来时,仅剩七根,但“幸值冻涸,而能用济”,就是勉强能渡河,加之南征军务重要,故未予理会。待到次年“大兵凯旋”,征服云南归来,才“殚心鼎建”。但这个“鼎建”也很仓促,“时在速成”。为尽快恢复通行,“仍复铁索之旧,仅列十索架板”,即在原七链基础上,仅增加三根铁链,“约费千五百余金”。因此桥身“摇动闪烁”,通行时晃动厉害,让赵廷臣“心切忧之”。

基于这种忧虑,赵廷臣道:“仰见我皇上,明见万里,虑民之不安于野,而薄赋轻徭。虑商贾之不安于途,而徒杠舆梁”,又云:“山川崩涸,陵谷变迁,即天地且无恃以久存,何况于土木。在后之莅兹土者,风雨绸缪,以维持于不朽。”即皇帝英明,为百姓减徭役赋税,为商人铺路修桥。但天道无常,山川尚不能永固,何况这个花费仅1500两白银的“土木”工程。所以希望后来者未雨绸缪,坚持维护加固,保桥畅通。另外,赵廷臣提到‌重修盘江桥,是“偕抚军卞君,合疏请旨”,获批而成。

“抚军卞君”即卞三元(1616-1697),字月华,号桂林,辽宁盖州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初,接替赵廷臣出任贵州巡抚。卞三元作有一篇《重修铁索桥记》,开篇云:“盘江之源,出乌撒,绕曲靖,西导七星关,而下安南境,为入滇渡处。”今天通过科学勘测,盘江发源于云南沾益马雄山西北麓,和历史认知有出入。关于人在铁索桥上行走,卞三元有一段精彩的描述:“铁之为性也刚,絙之为性也柔,横亘其中,自弗能强矣。行其上者,足之上下,輙因之升降,而板则或起或伏,若将颠焉,人之体亦因之撼摇,而不能自持。”即使用生硬的铁,铸造成柔性的铁索,只能“自弗能强”以现有条件加固。行走桥上,双脚的移动会使铁索升降,木板起伏,摇摇晃晃,难以保持平衡。对于重修原因,卞三元说得直白,云:“赵公统摄二省大政,尝往来于曲靖、安顺间,岁数过此桥”,赵廷臣新任云贵总督,“半年驻曲靖,半年驻安顺”,因此与卞三元商量“盖亟图而新之”,重修铁索桥。

卞三元亲自督工,除桥身增加三索,还“采于山,得巨材二百八十株。使排连之,卧于岸上,镇之以巨石,穿之以劲榦,而两大木之不接者,选材可六丈者,矩之以交其上,而弥缝焉。”即把木头排拢栓固,一头升向对岸,一头用巨石压在岸边。江面宽,两岸对伸的木头相差还远,故要选取六丈长的木头,填补连接相差部分。卞三元形容:“植者为槛,帱者为屋,兀者为门”,以树木为栏杆,以帐幕为房屋,以突兀的石头为门,没有多余修饰,“无者不宜”,非常自然。重修主要使用木料,卞三元又云:“前人济之以金,今人继之以木”,因此盘江桥重修完成的样子,更像一座带铁索的木桥。

卞三元文中表达,重修铁索桥是“授略于总督赵公”,即云贵总督赵廷臣的谋划。“济其用者”,有助于使用的,是“藩司严(颜)敏、粮道王廷弼”。藩司即布政使别称,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的左、右布政使相当于省长、常务副省长。清代正式设总督、巡抚后,布政使降为督抚的从属官员。颜敏,字乃来,号澹叟,北京人,时任贵州右布政使,即分管财政的副省长。王廷弼,辽宁营口人,为颜敏下属副职,布政使参政道,职责类似省粮食厅长。“程其功者”,对项目有功劳的,有“安顺司李沈机、永宁刺史徐国维”,安顺司即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安顺军民府简称,李沈机为安顺地区一把手。永宁即今关岭县,时为安顺军民府下辖两州之一,徐国维为主官。“董其役者”,具体监管工程的,是“盘江游击王官、姚有智,安南守备程璧”。王官、姚有智即驻守盘江地区的从三品武官。程璧为驻守晴隆的五品营级军官。卞三元最后自谦道:“余则赞成而已”,即重修盘江桥都是上述人的功劳,我只是没有反对。

《北盘江铁索桥历史文化展》展出洪承畴、赵廷臣、卞三元撰写的碑文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洪承畴、赵廷臣、卞三元重修盘江桥,尽管耗银不多,费时也才三月,工程不大,但三人均撰长文,勒石刻碑为记。项目大小不重要,文章一定要写漂亮。后人录碑入志,因此三通石碑尽管无存,但我们今天还是能幸运读到。另外,赵廷臣、卞三元在文中相互恭维,完全没提位阶比他们高得多的洪承畴,是因为洪承畴乃“变节”贰臣,让清代的士大夫们也颇有微词吗?不得而知。

编辑

张僡

责编

李柏杉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