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桥梁跨越山川河流江海,不仅提供了交通便利,更因为是一种空间巨型结构,在合理的结构体系支撑下呈现出力量感与震撼感,展现出力学之美,这种美学价值使得桥梁特别适合开发桥旅融合发展项目。同时,桥梁具备的创新性及其背后的建桥精神,更赋予了桥梁深厚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桥旅融合发展的思路从只能远观、打卡,转变为零距离深度体验,激活了周边旅游资源,带动了乡村振兴,贵州将交通工程与旅游、文化、生态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桥旅融合”发展路径。已开通运营的坝陵河大桥和平塘大桥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桥旅融合的蓬勃发展验证了“桥变景区”的经济潜力与社会价值。
在建的花江峡谷大桥,正以“横竖都是世界第一(桥高和山区桥梁主跨)”的大IP,推动桥梁与文旅体相结合,加上桥梁所在区域的三叠纪地质历史资源,着力打造“桥遇三叠纪,云渡古海洋”主题,展示中国桥旅融合新标杆。目前大桥工程总体进度达98.2%,计划于2025年9月底正式通车运营。
目前通过四大举措实现桥旅融合进一步发展:首先,标准引领。为引领和指导贵州桥梁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联合省文旅厅共同印发《贵州省桥旅融合项目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试行)》标准,建立桥旅融合项目设计原则和建设标准,引导桥旅融合新兴业态健康发展。其次,规划先行。为充分利用贵州世界级大桥的知名度,贵州联合属地政府共同编制桥旅融合发展规划,比如花江峡谷大桥就编制了《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旅游区总体规划》,按照“桥上做吸引力,桥下做生产力”的思路,把花江峡谷大桥及周边50余平方公里纳入规划范围统筹打造旅游景区。再次,设计前置。贵州在大桥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后期桥旅融合的需求,从结构上进行了计算,预留了旅游设施的预埋件,为桥旅融合发展预留充分条件。最后,采取全周期运营思维。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推进“桥梁+产业”融合发展,早在大桥开工之初就开始编制《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中心景区经营规划》《花江峡谷大桥酷玩空中公园策划方案》《招商引资项目资产包策划》和《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项目品牌战略》4个顶层方案,使大桥及服务区的定位、业态更加合理。
花江峡谷大桥的桥旅融合,标志着贵州桥旅融合迈向“多元产业生态”,贵州未来也鼓励更多具备条件的桥梁发展桥旅融合项目,以优质项目吸引社会投资人共同投资建设,让世界级桥梁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贵州新风采的窗口!
实习生汪瑶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