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十四年浴血抗战,那些看似寻常的城市空间,都曾是民族存亡的烽火前线。
穿过小十字的喧嚣,拨开历史的年轮,我们来到了曾经藏在这里的“红色枢纽”——八路军贵阳交通站。这里,曾经传递着永不消逝的电波,也深藏着伟大抗战精神的永恒密码。今天,让我们一起触摸时光印记,聆听历史回响,让信仰的光辉继续照亮前行的路。
位于贵阳六座碑的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今民生路)
烽火后方:贵阳的抗战枢纽地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贵阳成为抗战时期生产、救护、教育、宣传文化等后方保障基地。作为陪都重庆南大门,贵阳遭受日军飞机的疯狂轰炸,损失惨重。贵阳人民不甘屈服,奋起斗争,积极参军抗战、捐款捐物、生产支前、抗日宣传,以多种形式抗日救亡,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贵阳成为重要的抗战后方和交通枢纽。当时主要的交通要道有川黔、湘黔、滇黔、黔桂4条公路,通过这几条公路与邻省联通,同时与滇缅、滇越公路相联。贵阳成为华南、华东、西南与延安的交通枢纽,是由重庆通往香港、缅甸的必经要道。
为满足革命形势的需要,1939年1月,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正式成立。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初设于狮子街(今醒狮路)的贵阳达德学校,工作一月有余后,鉴于日机轰炸贵阳,交通站搬迁至贵阳市六座碑(今贵阳市民生路),租用民房办公。此外,又于威清门外(今威清路298号附近)租用民房作为仓库、车库和城外接待站,直到1941年初交通站被查封为止。
秘密生命线:物资转运与隐蔽战线
全面抗战时期,贵阳作为西南交通的枢纽,南来北往的人员、物资运送极为频繁。在贵阳有着战略运输地位的交通站,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利用合法地位开展转运工作,将从香港购买和华侨、国际友人捐赠的军用物资:包括枪弹、炸药、汽油、机油、汽车、药品、医疗器械、通讯器材等,通过贵阳转运到重庆、西安、延安等地,支援抗日前线。此外,八路军贵阳交通站还负责联系当时由南方局直接领导的在贵阳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秘密中共党支部的工作,并负责与贵州地下党省工委的同志联系。
八路军贵阳交通站运送物资到延安后,八路军总政治副主任谭政(右五)与运送人员合影留念。
1939年“二四轰炸”后,交通站考虑要找一处更安全的地方存放物资和停放车辆,并在威清路和青岩设招待所和仓库。此后,经交通站安排,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李克农的父母、弟侄和夫人赵荣,共20多人被转移到青岩居住。同年,叶剑英同志来贵阳营救地下党员黄大陆、李策等同志时也居住在交通站。1940年,叶挺同志率新四军干部20余人由渝来筑,转赴皖南,也曾借住此地。
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青岩为周恩来父亲周懋臣安顿的住处旧址。图源贵阳市档案馆
八路军贵阳交通站还在帮助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奔赴延安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的同志源源不断地将党中央的文件和机关刊物《解放》《群众》等运来贵阳,交给省工委同志分发。同时,输送一些爱国青年、华侨同胞奔赴到延安或新四军中。
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右五)与八路军贵阳交通站送货到延安的司机合影。图源方志贵阳
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转运档案和抗战物资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交通站运输任务繁重,司机不仅有国内司机,而且将归国抗战的华侨司机组织起来共同承担运输任务。当时经多方协调沟通,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长林可胜同意拨给我军大批医疗器械和药品,也是经交通站转运到延安。
1939年,繁忙的运输任务告一段落,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开始精简人员,将许多同志调到重庆办事处或转到延安,留在贵阳交通站的,只有10多人。到1940年初,交通站把租的六座碑的房屋退了,全部人员、全部工作转移到威清门外。物资运输任务也比较少了,主要是转运人员。1940年元旦,交通站成员在租借的威清门外房屋后门,贴起一副对联:“坚持抗战,坚持进步,坚持团结;反对投降,反对倒退,反对分裂。”横联是“抗战到底”。
精神丰碑:从武装查封到红色传承
1941年1月,八路军贵阳交通站被武装查封,7名同志被捕,全部枪支弹药及物资被查抄。经多方交涉,1941年8月,被捕的同志才获得自由。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经历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贵州传播革命真理、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领导抗日救亡、争取民族解放的有力见证,是中国人民尤其是贵州人民抗战历史的生动缩影。虽辉煌不再,但八路军贵阳交通站依旧是历史长河里一份不可抹灭的红色印记。我们生活在贵州这片土地,追忆抗战历史,铭记红色故事,正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
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图源贵州省档案馆(省地方志办)
历史照进现实:民生路上的精神传承
如今的民生路,商铺林立,人流如织,勾勒出贵阳鲜活的生活图景。这条承载着抗战记忆的街道,曾是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的所在地,见证了物资转运的紧张、革命志士的奔走,也亲历了民族存亡关头的坚韧与智慧。
80多年过去了,木楼里的“红色脉搏”早已融入城市血脉。当年运送药品的幽深巷道,如今弥漫着美食的香味;曾经停放抗战物资的静谧院落,已经化作游人如织的烟火街区。变的是街巷的霓虹,不变的是根植大地的精神星火——如今民生路的璀璨灯火,正是对昔日赤城最温暖的回应。历史的回响,不仅唤醒记忆,更在每一代人心中点燃永不熄灭的燎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