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桥飞架起,天堑变通途,当惊世界殊。
在新中国成立 74 周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6周年的时间节点,一部以桥为点、以路为线,展现贵州以交通之变引领山乡巨变故事的纪录片——《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下称《万桥飞架》)应时而出。
该片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贵州省广播电视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指导和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和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中心承制,首次全景式展现了贵州桥梁建设奇迹,被列入2023年度国家广电总局“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
该片在东方卫视和贵州卫视同步播出,在优酷、腾讯视频等网络平台上线之后,也收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目前,该片抖音话题播放量近亿,微博话题阅读量达2.4亿,全网话题阅读量超4亿。大家纷纷表示,在片中不仅震撼于贵州世界级桥梁盛宴的恢弘壮美,更真切而系统地了解到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故事,令人感慨不已。
创作人员的用心、用情和用功决定了精品力作的诞生,而《万桥飞架》还是两台联动、优势互动的成果。从今年3月开始,沪黔联合摄制组走遍贵州9个市州,走进30个县市区进行取景采访,历经6个月创作,从历史和现实双重维度探寻“贵州桥”这一山水间的人类奇迹。
首次全景展现贵州桥梁建设奇迹
目前,贵州拥有3万余座桥梁,创造了多个世界桥梁之最,“桥梁博物馆”是其靓丽的名片。一座座宏伟的桥梁不仅是一道道亮眼的风景线,还是贵州人求新、求变、求发展的坚定决心,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响亮音符。
“近些年,交通基础设施极大改善,这是让贵州人最自豪的事。”贵州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哈思挺表示,贵州广播电视台一直致力于用新闻报道、专题片、新媒体等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聚焦贵州桥,并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但还没有从“山外人”的视角、用纪录片的形式,立体式、全貌性、系统化地梳理和展现贵州的桥梁建设。
贵州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哈思挺
这一次,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关心和牵线下,上海广播电视台和贵州广播电视台两台联动,充分发挥双方的创作力量和资源优势,从“从万桥飞架看中国奋斗”的高度和站位出发,共同打造国内首部全景展现贵州桥梁建设和奋斗历程的大型纪录片《万桥飞架》。
为了该纪录片的创作,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派陈亦楠工作室“出战”。
从《行进中的中国》《中国面临的挑战》到《东京审判》《亚太战争审判》《二战后BC级日本战犯审判口述影像实录》等,陈亦楠工作室长期负责承制国家重大题材外宣纪录片创作,主创节目曾登陆众多海外主流媒体,具有丰富的纪录片国际联合摄制和国际传播经验。
“我们也非常想做一些工程建造类的纪录片。”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说,从贵州桥梁建设的角度出发,勾勒出一个西部省份大踏步前进的奋斗印迹,也映照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缩影,是意义非凡的。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王立俊
携手上海广播电视台,哈思挺认为“上海的同行们不仅眼界开阔、经验丰富,更重要一点的是他们能够跳出贵州看贵州,能够‘站在山上看风景’”,在纪录片创作中将区域视角上升、扩展到全国甚至全球视野,在拍摄选址、故事挖掘和观察解读上都会带来新变化,从而实现对贵州桥更全面且深刻的呈现。
“贵州为什么一定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修路、修桥?贵州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世界级的高桥?这究竟给老百姓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中心主任刘敬源看来,这部纪录片最起码要系统性地回答这三个问题。“贵州建设世界级的桥梁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解决交通瓶颈,真正惠及了老百姓的。”
“八山一水一分田”,126万座山头,峡谷溪流纵横交错,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高山峡谷上飞架起的一座座大桥,构建贵州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承载着贵州人走出大山、联通外部世界的热切愿望,助力着贵州经济腾飞,书写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贵州篇章。
可以说,《万桥飞架》兼具视觉的可看性、信息的丰富量和故事的时代性,既为贵州桥梁建设留下厚重的影像资料,更以桥为介展现了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和发展故事,彰显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顽强斗志,讲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故事。
跳出思维定势,“当做课题来做”
奔着打造文化精品的共同目标,上海广播电视台派出深耕国际化纪录片创作的团队,贵州广播电视台选择执行大型项目和纪录片项目最有经验的卫视中心作为执行团队,“拿出最好的状态”投入进来。
从今年3月份开始,两方正式组建了《万桥飞架》联合导演组,共同进行主题策划、选景勘察、资料准备和故事挖掘等。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贵州3万余座桥梁,该如何从中选择?刘敬源表示,至少要有三类桥——世界级别的桥,见证历史发展的桥,体现生态文明的桥。
片中,德余高速乌江特大桥目前世界最大跨径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仅用33个月完成了全部建设工作,刷新了高难度桥梁建设的速度;横渡槽渡河大峡谷的平塘特大桥,创新“两级泵送混凝土”修建技术,串联黔南大地上的旅游景点;有“亚洲第一高墩”之称的赫章特大桥,位于云贵高原乌蒙山脉北段,壮美风光尽收眼底……
全片共拍摄了27座正在使用和还在建设的桥梁,采访了桥梁建设者、专家、历史研究者、当地人民等近60多人,选取生动感人的故事,展现几代桥梁建设者现代愚公移山的精神。最重要的是,该片跳出“以桥说桥”“就事论事”的固有思维,全方位地向观众介绍了贵州交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万桥飞架是物质层面的,中国奋斗是精神层面的。”刘敬源表示,《万桥飞架》前两集侧重贵州桥梁建设的工程奇迹,后两集强调以桥梁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成了贵州的脱贫攻坚和人类减贫发展奇迹,以小见大。
具体而言,第一集《天工开物》聚焦贵州交通人克服艰难险阻、打通群山阻隔,架起一座座刷新世界纪录的桥梁;第二集《万桥飞架》以历史为纵轴,讲述过去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贵州交通跨越式发展历程;第三集《天堑通途》通过“县县通高速”的历史性跨越,展现贵州人民走上乡村振兴道路;第四集《联通世界》着眼贵州以桥梁为载体,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发展大数据产业和数字经济,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既有“有形桥”,也有“无形桥”,《万桥飞架》在新的“桥梁”中呈现贵州发展道路上的新机遇,选取村BA和村超、东数西算、数字经济、桥旅融合、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等故事,展现桥梁建设对区域经济的拉动和贵州战略地位的提升作用,也让全国的观众眼前一亮,充满新鲜感。
备受认可的作品,可想而知是创作团队心血的凝结。《万桥飞架》总制片人陈亦楠表示,即便擅长大型纪录片操作,但《万桥飞架》这一项目对他们而言也是全新的挑战,需要“把选题当成课题来做,一方面展现中国伟大工程奇迹,另一方面讲述人类发展奇迹”。
桥梁这一领域专业性很强,导演团队要自己先能充分吸收、消化,之后才能通过纪录片的语言,将专业知识影像化、故事化地有效解读给大众,“让老百姓听懂、看懂,走进观众内心”。
核心的导演组加上外围人员,《万桥飞架》的创作团队达到百十号人的规模。陈亦楠工作室方面则是十几次到达贵州进行持续性地拍摄,而在后期的剪辑时,王立俊为了最大程度地讲好故事,打造精品,要求团队抓准主线,优中取优,“大量地做减法”,“很心疼,但从艺术规律的要求上必须要这样做。”
陈亦楠也表示,纪录片跟报道不一样,从叙事角度来说,更注重能走进大家的心。因此,该片既展现贵州交通发展的历史纵轴,也兼顾贵州人勇于拼搏的时代精神。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让作品更加有血有肉。
《万桥飞架》的文稿至少重写了五六遍,后来又请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的专家反复核对,尤其是涉及到桥梁和建造等信息的地方,以保证内容专业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优势互补,携手建设纪录片生态
陈亦楠回忆道,两台联合摄制组在合作过程中都特别认真,拍摄中不免经常风餐露宿,但即便再苦再累,每个人都非常敬业,这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
在《万桥飞架》的创作中,上海广播电视台方面展现所长,保证作品国际化、高水准的主风格,贵州广播电视台方面则是充分发挥熟悉情况、人脉宽广的本土优势,大家各尽所能,优势互补、默契配合,双方都倍感合作的愉悦。
而且,贵州省委宣传部、交通厅等对《万桥飞架》项目高度重视,组织相关专家组帮助审片,确保工程建造方面的文字、数字、日期等相关提法准确权威。
“上海和贵州的渊源还是蛮深的。”哈思挺介绍,从2013年起,上海开始对口帮扶贵州的遵义,这次《万桥飞架》合作拍摄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帮扶,将会促进贵州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和团队的成长。
事实上,纪录片《万桥飞架》正是上海广播电视台跟贵州广播电视台展开全面深入合作的一部分和破题之作。
王立俊介绍,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对贵州桥很感兴趣,“不仅是工程建造上的桥的含义,也是致富桥、连通未来的桥。”而且,通过这次合作实现了两台合作模式的有益探索,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跟沟通成本,实现了“1+1>2”的效果,“我们也坚定了跟贵州台继续合作的想法和决心”。
众所周知,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佳作频出,创作实力强大,形成了不俗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而从今年开始,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在保留自身的海派特色的基础上,也在更大步地向前迈进,实行“以长三角为支撑,面向全国市场”的战略,加大跟全国各地的交流与协作,各工作室团队已分布在新疆喀什、青海果洛、内蒙古阿拉善、云南等地进行拍摄。
一方面,历史、考古、自然、民俗……放眼全国,各地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资源,这是纪录片的创作宝库;另一方面,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创制能力和国际传播优势有目共睹,而且13个工作室都在各个赛道上深耕,具有多元题材的把控力。
“全国的伙伴们不管是什么样的题材,我们都有合适的团队与之合作,相互进行赋能,共同打造精品纪录片。”如王立俊所言,“大家一起携手把纪录片的生态搞好,每个台都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另外,《万桥飞架》不仅在国内引发社会关注和话题讨论,纪录片国际版还将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面向全球播出,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工程建造类的故事,在国际市场上是比较有吸引力的。”王立俊介绍,《万桥飞架》计划合成1集的精华版在海外传播,目前正与多方渠道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