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守望丨一叶一“世界”,一线一“阡陌”

动静原创铜仁融媒
1721788440
守成于心,行之所望。专栏《守望》一起探寻文化根脉,守望精神家园。
动静原创

以树叶为载体,将灵动的苗族刺绣与叶片的天然纹理完美结合,在方寸之间绣出大千世界。“叶脉绣”非遗传承人杨丽让针线在树叶脉络上恣意舞动,“叶脉苗绣”技法让一片小小的叶子成为了一张贵州民族文化的名片,从大山走向世界。

走进位于铜仁市碧江区路腊村的一间工作室,杨丽和绣娘们正在一片片雪白透亮、薄如蝉翼的树叶上飞针走线,绣线游走于叶片的茎脉纹理之中,绝美空灵的美感跃然叶片之上。

“‘叶脉绣’很有讲究,一定要技艺熟练,力度拿捏得要到位。要经过将近30道工序才能把它制作出来。”

据史料记载,叶脉刺绣工艺最早出现在宋代,距今已有上千年。它是通过在叶子脉络上刺绣而成的一种绣品,不仅能衬托出树叶经脉的美丽,还彰显出了一种人工与自然的交融。因叶脉绣的重新发掘和传承,黔绣也加入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中国名绣之列,而被外界所知。

在杨丽的记忆里,对叶脉绣的初识,源于外婆的讲述。从小和外婆一起生活的杨丽,经常一边看着外婆描花刺绣,一边听她讲苗族刺绣的故事。“外婆认为,最厉害的就是在树叶子上绣花。她也在树叶上绣,但是绣得不是很精美。她就说,妹崽,等你以后长大了,你要把这个花绣得更好点呢。”

年幼的杨丽,还体会不到外婆这句话的含义,更想不到,多年之后,自己竟然实现了外婆的期望,将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叶脉绣”再现。

2009年,因为要照顾生病的孩子,杨丽辞去了教师工作,重拾从小就会的刺绣技艺,和妹妹开了一家刺绣工艺品小店。“我去山上徒步的时候,被一片带刺的叶子扎到手以后,瞬间就有书签叶脉画的构思出来,就想能不能在上面刺绣呢?”

外婆的话再次在耳旁响起,儿时的记忆浮现在脑海中,那一刻,杨丽有了清晰的目标:传承和发展叶脉刺绣。

在树叶上刺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杨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树叶的柔韧度。为此,杨丽在梵净山上搜集了上千片树叶,经过反复试验,上千次的失败之后,终于让叶脉片变得像布一样柔软。  

“树叶采摘下来以后,要在山泉水里面自然地浸泡,直到它腐烂,然后把它的叶肉去掉。第三就是清洗,把它的脉络清洗出来以后,我们要进行反复的熏蒸。最后再挂一层米浆,然后开始进行刺绣。”

雪白透亮、薄如蝉翼,在杨丽看来, 每一片树叶,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纹理之美。她日复一日地穿梭在大山里,寻找、清洗、熏蒸、勾勒,一片又一片,将自然之美与苗绣技艺完美结合。

2011年,杨丽带着她的“叶脉苗绣”作品参加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并一举斩获“两赛一会”特等奖。随后,她的“叶脉苗绣”产品先后获得了国家多项外观设计专利,并在诸多国际赛事中屡获佳绩,远销海内外,叶脉绣开始被更多人熟知。

2010年,杨丽成立了贵州铜仁祯通衢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后更名为贵州黔绣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妇女手工艺合作社+绣娘”的模式,先后开展刺绣、纺织等公益性传承教学培训,而杨丽尤其看重叶脉刺绣技艺的培训。

“由于它的工序复杂,制作时间成本特别高,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没有人来学。我也曾经把这种技艺带进高校,走进社区、村寨,甚至把一些绣得好的绣娘挑选出来,让她们来学习叶脉绣,但最终还是很少有绣娘能够坚持下来。”

2022年,杨丽在碧江区路腊村建立“黔绣非遗文化产业基地”,村民杨欣雨成为了杨丽的徒弟。师徒俩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利用自媒体账号,展示叶脉刺绣等传统技艺。

“叶脉绣是我们的瑰宝,我作为年轻的一辈受到杨丽老师感染,也坚定了想要把这一份技艺给它传承下去的信念,也想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把这一份技艺给它传承下来。”杨欣雨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春秋。在杨丽的工作室里,收藏着许多她十多年来创作的叶脉绣品,也见证着她一路的经历和成长。杨丽知道,当片片树叶被赋予技艺,当苗绣精髓被赋予灵动,当民族内涵被赋予诗意,这条路会像每一片绿油油的叶片一样,充满着生机和希望。

“我有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就像外婆的叮嘱一样,在我这一代,一定要把它做得更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铜仁融媒 田政

编辑

刘泳林

责编

佟文玲

编排

李佳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