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阳明心学论坛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荣:王阳明心学蕴含的普遍哲学意义

动静原创视听产品部
1753518924
7月26日,主题为“返本与开新”的第二届阳明心学论坛在贵州贵阳的贵州中华文化学院举行。动静新闻·多彩贵州网摘录部分专家学者发言,以飨读者网友。
动静原创

“一般而言,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各种学派、人物、问题,一方面需要注重把握其独特品格,另一方面则应揭示其作为哲学所隐含的普遍意义。对王阳明哲学的考察,也是如此。”7月26日,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杨国荣在第二届阳明心学论坛上说。

第二届阳明心学论坛现场

在他看来,王阳明心学涉及多重方面,其关注的问题包括“心与物”、“心与理”、“心与事”,以及“良知”和“致良知”、“本体与工夫”等等。无论从整个中国哲学抑或理学来看,王阳明心学对以上问题的考察,都呈现独特的形态,但其中又蕴含普遍的哲学意义。

“心与物”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源远而流长。王阳明对心物关系的讨论,有其独特的进路。他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意之所在即是物。”这里的“物”可以理解存在的具体形态,“意”则与广义之“心”相通。

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杨国荣

杨国荣认为,王阳明心学中的以“心即理”作为理解心体的基本命题包含多方面的含义。在“心即理”的视域下,一方面,普遍之理构成了个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进路不同于离理而言心;另一方面,普遍之理又内化于个体之心,由此避免了离心而谈理。

“在王阳明那里,‘思’与‘事’无法相分。”杨国荣说,“思”表现为心学沉思的过程,而这样的沉思过程始终没有离开“事”。从早年开始一直到中年、晚年,王阳明正是在参与各类“事”的过程中逐渐凝结成“心学”的基本观点。肯定“道”与“事”之间的关联,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王阳明对其人生过程的反思和总结。

杨国荣还表示,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王阳明“良知说”的重要意义之一,便在于为解决“善如何可能”提供了独特路径。

记者:彭典 杨婧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汤成伟

编审

侯莹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