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绸一世界,一丝一千年。
传说,黄帝的元妃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通鉴纲目外记》中有载,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而考古学家在河南贾湖遗址中发现的蚕丝蛋白残留,将中国丝绸的历史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到了商周时期,丝绸已成为贵族专属的奢侈品,而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更成为连接东西方的纽带,“丝绸之路”因此名扬天下。
图1:“丝”字的甲骨文写法1
“丝”字的甲骨文写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这样的(见图1),看上去像刚刚抽出的新丝挽成束的样子,而这种挽丝的方法到今天仍然使用着。
图2:“丝”字的甲骨文写法2
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所以,再看“丝”字的甲骨文另外几种写法(见图2),不像挽成束的丝线,而是像一个个等待上织机的丝锭,有的上面还有拨开的线头。
秦汉以后,丝绸生产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丝织业得到了大力发展,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图3:“丝”字金文的两种写法
金文的“丝”字同甲骨文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见图3),只是“丝扣”变成了两个,字形显得更加圆润了,这与甲骨文的“刻”、金文的“铸”,有着直接关系。
图4:“丝”字的小篆写法
再看小篆的“丝”字写法(见图4),也是在金文的基础上,让字形显得更加规整,还突出了下面的“线头”。
在汉代,丝绸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中,出土了两件“素纱襌衣”,分别重48克和49克,真是 “薄如蝉翼”。
图5:“丝”字的隶书写法
图6:“丝”字的魏碑写法
唐宋之际,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绸工艺技术和生产区域都产生了重大变化。明清两代,丝绸生产趋于专业化,织物品种更为丰富,图案更加绚丽多姿。
图7:“丝”字的字体演变
丝绸不仅是衣料,更是文化的载体。它影响了全球的纺织技术、艺术风格甚至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