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什么?”
“鸡蛋面,那边有热腾腾的鸡蛋挂面。”
7月2日清晨,贵州榕江,洪水袭来时的不安在这座小城渐渐消散。老城一些街道仍在清淤,但街上逐渐多了烟火气。在县城周边,百姓们的生活已经恢复了正常,卖菜、卖肉的小贩不时吆喝起来。“千里的面条”和“凌晨的包子”的故事,也正在当地群众中口口相传。
一大早,记者来到榕江县车民街道“村超”广场路口,看到一位年轻女子正在街边面摊前忙碌但有条不紊地煮面。“阿姨,加点辣子好吃,有味道。”“要得,好吃!妹儿你煮的面好吃得很!”大伙边吃边夸赞老板娘的手艺好。
和周边群众交流后了解到,面是免费的,面摊是从贵阳来的3名90后志愿者支起来的。
“我们是从贵阳来的,面条都免费。”一开腔,“老板娘”的话仿佛就有股“辣子”。经过一番交谈,记者才了解透来龙去脉。“老板娘”名叫夏琳,在贵阳靠摆摊卖面条为生,帮忙的两名小伙子是和她一起过来的志愿者,3人是专门来榕江支援灾区恢复重建的。
“看新闻知道榕江遭了洪灾,就想着要为灾区老百姓做点事。”于是夏琳约上两个朋友到榕江当志愿者。
6月25日,夏琳和朋友收拾好锅碗瓢盆和煮面的设备,带着两大麻袋挂面,从贵阳开车连夜赶到榕江。加上准备各种材料,几人前前后后跑了有千多里。当晚,3人顾不上休息赶紧铺开摆摊的设备,提前做好准备,就等天一亮给当地受灾群众煮面条。
“早上6点多,我们就看到受灾群众了,我们迎上去说免费为大家煮面条,他们很诧异,但很快就接受了。”夏琳回忆起摆摊第一天的场景。由于灾区缺水,几人就赶往隔壁没有遭灾的乡镇买来桶装水给群众煮面。
6月28日,洪水再度袭来,夏琳的面摊当晚被冲了个精光。但她并不气馁,周边的群众也送来了一些设备。于是,夏琳的“街边面馆”又开张了。
这些天清晨,在榕江“村超”广场附近一家广告装饰公司门口,总会看到一对搬着两大筐包子的夫妇。放下筐子后,两口子开始分工合作,给周边救灾的志愿者和环卫工分发包子。
这对夫妇是家住榕江县城的石保英、龙家江,当地遭遇洪灾后夫妇俩决定到包子铺,给老板义务打工包包子。
2016年夫妇俩返乡创业做起了助农直播,一直在卖当地的农土特产品。这次汛情,他们家两个仓库被淹。6月25日下午,夫妇俩出门买雨鞋时,路过一家没有被淹的包子铺。龙家江突然萌发出给救灾志愿者免费送早餐的想法,和包子铺老板商量,要将店里的所有包子买下。谁知老板却连连摇头说:“你们要的太多,我一个人做不过来。”
当天,夫妇俩干脆进店帮老板打起了工,剁肉切菜调馅,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3点多。随后,又到“村超”广场前,很快就将300多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发放完毕。
“救援人员中有好多是大老远来帮忙抢险的,很辛苦。作为本地人,我们做点热乎的早餐给他们吃,也算是表达一份谢意。”石保英说。这几天,他们为当地救援工作者和灾区群众送出了4000多个包子。
在这场与洪水的较量中,榕江街头还有不少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河南人赵占胜带着6000份烩面支援榕江;来自贵州铜仁市的博主红星村阳光哥和18名志愿者3次驰援榕江,同时带来1500公斤猪肉和大量粮食物资;贵阳水果小贩李仁军自掏腰包3000元购买物资发放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