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宝里悟初心,红色基因永流传。在黔东南州锦屏县侗族同胞聚居的启蒙镇,侗族百姓有一句古话,叫“饭养身,歌养心”。在侗寨里,会写歌、唱歌的“歌师”也往往被大家公认为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1934年12月,当中国工农红军来到这里的时候,侗寨里一位名叫杨和钧的“歌师”就被红军传播的革命思想所深深打动,偷偷地写下了许多诗歌。
如今,这些诗歌稿被妥善保存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里。白皮纸装订,共30页,从外表看,这是一个普通的账本。但打开中间的夹页,就会发现一首首反映革命思想的诗歌,一字一句,写得端端正正。把诗歌写在账本里,这是当年杨和钧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而想出的办法。本子里的第一首诗歌叫做《板壁上的指南》,最后一段这样写到:“打倒土豪劣绅 分田地 夺政权 扛起枪 把东洋鬼子赶下海洋”。在这个账本里,杨和钧偷偷写下了十首诗歌,共362个字。这些诗歌不仅反映着他的思想,还讲述着他与红军之间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1934年12月,红九军团长征经过杨和钧的家乡婆洞者蒙村,在此停留休整。红军宣传的政治主张和民族政策,让包括杨和钧在内的当地苗族侗族同胞深受启发和鼓舞。不久以后,一位姓王的红军连长在当地受伤,杨和钧冒着生命危险把王连长接到家中治疗休养。在这个过程中,两人日夜畅谈革命,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然而,反动派卷土重来,王连长被搜捕后,惨遭杀害。杨和钧悲愤欲绝,他连续在账本里写下了四首悼念王连长的诗歌。其中一首写于1935年的清明,诗歌这样写到:“王连长呵王连长 你赐给我无价之宝 这宝比太阳光还亮 亿万金银买不到...它是人类解放的真理——马列主义”。1935年5月,杨和均决定遵循内心的革命理想,告别家乡,北上寻找红军。在账本里,杨和均写下了最后一首诗:“再见吧 家乡的一切 我要往北上 寻觅那光辉绚烂的红日”。
不幸的是,杨和钧的革命倾向很快被国民党反动派发现,在去寻找红军的路上,他被残忍地杀害了。1957年,杨和钧的儿子杨胜生,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这册账本和里边写着的诗歌。随后,把它捐献给遵义会议纪念馆。1986年,杨和钧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94年,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这本浸染着侗族烈士鲜血的诗歌稿本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道路是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的正确道路。面对正义和邪恶两种力量的交锋、光明和黑暗两种前途的抉择,人民必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是藏在账本里的诗篇,穿越历史,给予我们的启示。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贵州省委网信办
贵州广播电视台
精心选取10件
不同时期珍贵红色文物
推出特别策划
《我们的红色传家宝》
6月中旬开始
和您一起
回顾百年奋斗路
明理增信
崇德力行
《贵州新闻联播》
《动静新闻》
动静APP
同步推出
《我们的红色传家宝》
鸣谢
遵义会议纪念馆
锦屏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