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年党史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它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以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系统概括,并称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确立了这个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将其定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载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邓小平理论以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称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确立了这个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十四大对这一理论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系统概括: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