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晚,由贵州省委宣传部指导、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中心制作、“贵州大曲”冠名播出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二季),在贵州卫视播出了第六集“育”。本集节目中,施展老师走访了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修文县阳明洞、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和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通过这四个地方了解贵州如何滋养并哺育家园、启发并影响外部世界。
第一站 独具特色的水族“水书”流传地——黔南三都水族自治县
水族生活在贵州黔南龙江、都柳江上游的三都一带。他们仍在使用水书这种古老的文字,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水书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记载着水族的天文、地理、民俗、哲学等文化信息。水族文化是华夏古文明的一种孑遗,贵州如同一个民族的时空胶囊,将远古的文化遗存在此保留至今。
第二站 明代大儒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之处——修文县阳明洞
王阳明谪居龙场三年成就了著名的“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并萌发“致良知”思想。“王学”不仅影响了中国人,也扩展到东亚乃至世界。正是贵州独特的自然生境和原生态的人文气息,助力阳明思想产生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越是艰困的时代,越需要简易与真切的力量。
第三站 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地之一——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
1939年,在日军步步紧逼的轰炸之下,浙江大学的师生西迁到遵义湄潭。七年时间里,浙⼤师⽣得到了湄潭各界人士的慷慨帮助,湄潭人民也与浙大师生休戚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民族危亡之际,贵州为浙大师生提供了七年安宁的时光,使国家的科学⼈才与文化命脉得以延续。
第四站 由独特箐苗社区构成的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与毕节市织金县交界处的群山中,有一个由中国与挪威联合成立的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坐落在村寨中,里面完整的展现了梭戛长角苗的民风民俗,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梭戛长角苗也自称“箐苗”,他们祖祖辈辈在大山中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延续着自己古朴而神秘的文化。
贵州,这个百家汇流、广纳八方之地。当中原腹地风云跌宕,贵州耸立的群山却接纳着一波又一波的族群,在溪流与山野间,化育出多元共生的文化千岛。
由“贵州大曲”冠名播出的《这一站,贵州》(第二季)已于12月23日起每周六21:20在贵州卫视播出,此外,节目已登陆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哔哩哔哩、IPTV等网络平台,敬请关注!
文稿:万佳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