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30年
计划经济艰难探索
建国到改革开放前,全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价格管理体制,商品基本由国家直接定价,贵阳物价经历了三年经济恢复期、三年经济调整期的较大波动,其余阶段运行比较平稳。
1950-1952年是三年经济恢复。1949-1950年初,全国涨价风潮连续发生。1951年受朝鲜战争爆发影响,贵阳市零售物价上涨31.9%,为建国70年的最高涨幅。1952年,贵阳市委、市政府坚决执行中央提出的“边战、边建、边稳”方针,零售物价上涨2.0%,涨幅较1951年回落29.9个百分点。
1953-1957年为“一五”时期,从1953年起,贵阳市取消粮食的季节差价,适当调整地区差价和城乡差价,按对象分别实行批发价供应和零售价供应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活跃,稳定了市场物价。“一五”期间贵阳市零售物价累计上涨10.3%,年均上涨2.0%。
“二五”计划期间,生活必需品特别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集市价格远高出国营牌价。1961年贵阳市零售物价上涨13.5%,其中国营牌价仅上涨2.3%,但市价涨幅高达462.9%,物价稳定局面被打破。
为保证居民生活,稳定市场物价,贵阳市按照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调控物价。1962年后,物价开始回落,1963年贵阳市零售物价下降17.5%,1964年与1963年持平,1965年上涨0.8%,物价基本回到正常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稳步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价格改革经历了改革计划价格管理体制,建立、完善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等阶段。在不同的价格改革阶段,贵阳市物价运行呈现出各自的特征。
1979-1984年为计划价格改革探索阶段,采取“调”为主、“放”为辅相结合改革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了农产品及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生产资料、消费品、交通等服务价格,缩小了价格“剪刀差”,恢复农副产品议价机制,对部分生产资料实行浮动价格,逐步放开小商品价格,放开农村集市贸易价格,初步引入了市场机制。
此番改革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价格,打破了单一的计划价格,推动物价不断上涨,但总体相对平稳。在这六年间,贵阳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0%,年均上涨2.8%。1980年涨8.2%,为这一阶段最高涨幅,1983年上涨0.8%,为这一阶段最低涨幅。
1985-1988年为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阶段,改革重点是转换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措施有:取消主要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放开大多数农副产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实行双轨制,大部分消费品价格放开,使得价格形成机制得到较大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但是,因为价格放开范围过大,经济过热,经济不协调发展,价格调控体系不完善,物价迅猛上涨,四年间贵阳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56.9%,年均上涨11.9%。1988年价格全面放开出现抢购风潮,物价上涨更加猛烈,涨幅达21.8%,为这一时期最大涨幅。
1989-1991年为计划价格改革整顿阶段,市委、市政府坚决执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方针,严格落实国家关于调控物价的相关政策,抢购涨价局面得到控制。1989-1991年贵阳市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18.1%、2.3%、5.8%,与1988年上涨21.8%相比,涨幅分别回落3.7、19.5、16.0个百分点。
1992-2000年为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阶段,价格放开范围较大,改革领域较广,市场形成价格的主体地位逐渐确立,贵阳物价大幅上涨,1992-1994年贵阳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57.8%,三年年均上涨16.4%,1994年涨幅达21.3%。
为抑制物价大幅上涨,市委、市政府坚决执行国家调控政策,取得实效,1995-1997年,贵阳市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19.2%、11.7%、2.5%,与1994年相比涨幅分别回落2.1、9.6、18.8个百分点,受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影响,1998年起全市物价逐渐进入下行通道,1998-2000年,贵阳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分别为0.5%、-2.4%、-1.3%。
2001-2012年:完善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阶段,价格调控的主要领域是资源要素价格、农产品价格、垄断行业价格以及公共产品价格,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不断完善,改革效果逐渐凸显。贵阳市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基本平稳,各年涨幅分别为3.2%、-1.6%、0.8%、2.1%、0.7%、1.1%、5.1%、7.0%、-2.3%、2.9%、5.5%、2.6%。
在2007年、2008年、2011年,贵阳市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了5.1%、7.0%和5.5%,物价上涨比较明显,主要是受国际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世界金融危机、市场货币流通过剩等因素影响,物价结构性上涨明显,这三年贵阳市食品价格分别上涨14.6%、18.1%、13.2%。
新时代民生改革成效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价格改革进入新时期。这一阶段市委、市政府主要从“放、管、服”三方面发力,并结合贵阳实际,加大民生领域改革力度。
一是通过“放、管、服”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最大限度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实现管细管好管到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清费减负降成本。农产品、电力天然气、医药等领域价格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价格杠杆促进降成本、调结构成效显著,民生领域“保基本”政策框架初步确立。
二是按照“依靠大市场推进大扶贫”的工作思路,立足贵阳市的消费大市场,着眼全省大扶贫,综合施策,从供给、物流冷链、批发、销售等环节,全面发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着力破解“买菜难、买菜贵”难题,形成了“菜篮子”价格指数低,价格与周边省会城市基本持平,市民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
据数据显示,2013-2018年贵阳市居民消费价格各年分别上涨3.2%、2.7%、2.3%、1.1%、1.0%、2.0%,除2013年“破3”外,其余年份皆在1.0%-3.0%之间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贵阳物价变化六阶段
1979-1984年
计划价格改革
探索阶段
特点:打破了单一的计划价格,推动物价不断上涨,但总体相对平稳。
价格指数:六年间,贵阳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0%,年均上涨2.8%。
1985-1988年
价格形成机制
转换阶段
特点:价格形成机制得到较大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价格指数:四年间贵阳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56.9%,年均上涨11.9%。
1989-1991年
计划价格改革
整顿阶段
特点:严格落实国家关于调控物价的相关政策,抢购涨价局面得到控制。
价格指数:这三年贵阳市居民消费价格与1988年上涨21.8%相比,涨幅分别回落3.7、19.5、16.0个百分点。
1992-2000年
建立主要
由市场形成价格
的机制阶段
特点:市场形成价格的主体地位逐渐确立,贵阳物价大幅上涨。
价格指数:这三年贵阳市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57.8%,年均上涨16.4%。
2001-2012年
完善主要由市场形成
价格的机制阶段
特点:价格调控的主要领域是资源要素价格、农产品价格、垄断行业价格以及公共产品价格,改革效果逐渐凸显
价格指数:各年涨幅分别为3.2%、-1.6%、0.8%、2.1%、0.7%、1.1%、5.1%、7.0%、-2.3%、2.9%、5.5%、2.6%。。
2013-2019年
通过“放、管、服”
完善市场决定
价格机制阶段
特点:从“放、管、服”三方面发力,并结合贵阳实际,加大民生领域改革力度。
价格指数:这六年贵阳市居民消费价格各年分别上涨3.2%、2.7%、2.3%、1.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