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区立足实际,紧抓省、市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红利,打出“散养+圈养”组合拳,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养殖大户和群众散户,不断补齐产业短板、做优肉牛品质,以“养好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在鱼塘乡高峰村村民杨茂昌家的简易牛棚里,10余头本地黄牛正悠闲进食。
“这些饲料都是自己种的,没有添加任何添加剂,卖出去的牛肉不管是口感还是品质都是没话讲的。”杨茂昌自信满满地说。
2021年,在外务工的杨茂昌回到了家乡选择养牛,却因缺乏技术,牛在市场上销路不佳。2023年,万山区相继出台了多项支持群众散户养牛的政策措施,杨茂昌的养牛事业迎来了转机。
“那时候政府会经常把我们养牛户组织在一起进行培训,有专业人员给我们传授养牛知识,在养牛过程中遇到困难,政府也会及时帮我们解决。去年我家就出栏了25头牛,销路还不错,今年预计能出栏30头牛。”杨茂昌介绍道。
除了通过技术培训、入户指导引导农户扩大养殖规模,万山区还将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作为肉牛全产业链发展的核心,相继引入、培育了一批养殖企业,推动产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作为万山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华诚牧业有限公司近年来通过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养殖模式,肉牛养殖成效显著。走进该公司一期养殖基地,上百头肥壮的西门塔尔牛正在进食。
——肖浩摄
贵州华诚牧业有限公司厂长袁忠能告诉记者:“相较于其他肉牛,西门塔尔的肉质更好,更紧实,更受市场欢迎。”
2017年,华诚牧业有限公司落户丹都街道旗屯村,引进新西兰第四代西门塔尔肉牛进行自繁自养,现在已经发展成万山区肉牛全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
“去年我们出栏1600头,产值2000多万元,目前我们存栏量828头。接下来,我们将加快二期工程场地收尾,延长产业链,巩固我们与珠三角、大湾区的合作关系,预计今年出栏量能达1800头。”袁忠能说。
——肖浩摄
经过8年的发展,企业不断进行技术改革,目前已从2017年的800头存栏量扩大到现在的1700头,平均年出栏量达到1400余头。同时,华诚牧业还依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开始了二期场地建设,这使得养殖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肖浩摄
“等二期投入使用后,一期和二期的存栏量能达到7000头,按每头牛1.3万元来计算,我们的产值可以达到9000多万元。”袁忠能给记者算起了产业账,难掩内心喜悦。
截至目前,全区从事肉牛养殖的各类经营主体共计1755个,其中规模化养殖场19个。2025年上半年,全区肉牛存栏1.49万头、出栏0.64万头、屠宰0.81万头。蓬勃发展的“牛经济”正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牛动力”。(区融媒体中心 吴承攀 吴小玲)
编辑:丁飞琼
一审:肖凤娇
二审:曾 辉
三审:杨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