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撕破华夏夜空,日军的铁蹄踏碎无数书局与学堂。当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在炮火中化为废墟,当北平的学术瑰宝被迫南迁,西南一隅的贵阳城内,一家名为“文通”的书局却悄然崛起,在硝烟中筑起一座文化的堡垒。
1908年,贵州盐商华之鸿以“文以载道,通达心灵”为志,创办文通书局。全面抗战爆发后,华之鸿决定抓住机遇,以“振兴文化,服务桑梓”为己任,投入巨资扩大文通书局,甚至远赴日本考察纸张工艺。
华之鸿
1911年文通书局正式营业,印刷的首部书稿是贵州巨儒郑珍编辑的《播雅》。新成立的文通书局设有四个部门:铅印部、石印部、事务部以及校对室。
1927年,华之鸿决定文通书局成立图书部,主要运销其他书局出版的教科书、图书以及相关文具,以满足贵州市场的需求,如中华书局出版的《新中华》、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
贵阳文通书局图书目录
文通书局自创办至全面抗战爆发时的20多年里,共出版图书总计100多种,印刷报刊10种、杂志12种,同时还印制了贵州纸币,承印了历届贵州政府的公文文书,几乎承担了社会主要的印刷出版业务。从当时文通书局所出版图书、报刊的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学童启蒙读物,二是地方志和地方文献,三是个人的专著,四是贵州的地方报刊。
华问渠
华之鸿去世后,儿子华问渠全面接手书局事务。抗战全面爆发后,全国文化机构几近瘫痪,而西南地区恰似一片文化绿洲。他果断重组书局,设立编辑、印刷、发行三所,网罗马宗荣、谢六逸等学者,将文通书局推向全国七大书局之列。
马宗荣(左),谢六逸(右)
文通书局除在贵阳设有总管理处外,先后在重庆、昆明、成都、上海、长沙、广州等地设有分局,推销各种书刊,将西南的文化声量传向全国。
今年,尘封多年的《〈文讯月刊〉全编》首次完整影印出版。《文讯月刊》是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编辑出版的一本综合性文化刊物,于1941年10月10日创刊,1948年12月5日出版第九卷第五期后终刊,前后共出版了9卷55期49册,发表各类文章或译作760余篇。该书不仅记录着文通书局在抗战中的文化担当,更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出版史、少数民族文化的珍贵史料。
从盐商私印到全国七大书局,从地方小馆到文化救亡的先锋,贵阳文通书局用它的生命历程诠释了何为“商人的脊梁,文人的风骨”。当战火远去,那些印在书页上的文字,那些被保存的民谣与学术,仍在诉说着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对光明的执着追寻。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方志贵阳”微信公众号
部分图片和字体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