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鸣谢:黔西南州博物馆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珍藏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博物馆几件西汉的扁平环状玉器和石器,分别是玉璧、有领玉瑗、滑石环和出廓玉玦。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均为圆形,中间有孔。那么璧、瑗、环、玦是如何区分的?
中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书籍《尔雅》这样描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所谓“肉”是指玉器边缘的部分,而“好”是玉器中央的穿孔。对比这四件器物,简单地说:孔小玉大就是璧,孔大玉小就是瑗,孔的半径与边等宽则是环,而玦很好理解,即在外环上有缺口。那么古玉“四环”作为古代装饰器又有何寓意?
关于古玉“四环”的寓意,《荀子·大略》说得很清楚,曰:“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意思是说:同有才之士征求意见,用玉璧作凭证;召见臣下,用玉瑗作凭证;断绝君臣关系,用玉玦作凭证;重新召回被贬的臣下,则用玉环作凭证。
提到璧,很容易联想到和氏璧。其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一书中,据记载:中国春秋年间,楚国人卞和偶然得到一块美玉,后来献给楚王,雕琢成玉璧,称“和氏璧”。而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交换和氏璧。这就是成语“价值连城”之由来,可见玉璧之珍贵。玉上之“辟”,代表君王与法度。其形圆,又代表天,故在玉制礼器中,“璧”用于礼天,而稳坐第一把交椅。这件玉璧,直径8.3厘米,征集于安龙县龙广镇。
玉璧中有一种“出廓璧”,即是在圆璧外缘又附加雕刻一些装饰。而这件采集于赫章县双坪乡的出廓玉玦,直径5.5厘米,其四面“出廓”,好似一面“出廓璧”。这让璧与玦两种文化内涵,在贵州西部地区,得到完美融合。
玉瑗是一种用来牵引君王上台阶的器物。因为君王身份尊贵,不能让臣下直接接触肢体,所以在牵引君王时,要以玉瑗作中间物。这两件采集于兴义市威舍镇黄泥河的有领玉瑗,直径均为9.5厘米,由于玉质不同,一件白色,略泛红,一件乌青色。
玉环作为一种信物外,主要功能还是佩饰,但贵州出土极少。这件滑石环,直径4厘米,采集于兴仁市新龙场镇。
古玉“四环”,在贵州发现的玦最多,瑗次之,环、璧最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