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2019年贵州省生态渔业发展工作方案》今天正式出台。
目标任务:
生态水产养殖产量18.02万吨、增长31%,生态水产养殖产值38.3亿元、增长32%。其中,湖库生态养殖面积14万亩、产量0.27万吨、产值0.75亿元;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60万亩、产量5.9万吨、产值15.3亿元;鲟鱼养殖面积45万平方米、产量1.27万吨、产值3.6亿元;池塘等其他养殖产量10.58万吨、产值18.65亿元。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受益农户达1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万人。创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4家,健康养殖示范面积达到9700亩以上。
重点任务:
(一)大力推进鱼苗繁育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鱼苗繁育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苗种保障水平,鱼苗自给率达到60%。充分运用市场化方式,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鱼苗繁育基地,开展土著鱼类、特种鱼类及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的繁育研发;基地规划用地面积300亩以上,新建标准化繁育厂房4000平方米、育苗大棚50亩,建设5—10亩的亲本池、鱼种池、驯养池共计25个,年繁育鱼苗5亿尾以上。实施水产苗种场改扩建工程,改扩建10家左右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支持省农科院抓好鲟鱼种苗基地建设。
(二)大力推进湖库生态渔业。重点在高生、桐木、石垭子、团结、方竹、马岩、瓮坑、三板溪、黔中平寨、石朱桥、鸡鸠、河头、万峰湖(库湾)、龙滩(库湾)等14座水库发展湖库生态渔业渔业面积14万亩,主要开展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生态放养,投放鱼苗1070吨,产量2500吨。
(三)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以黔东南州、遵义市、铜仁市等区域为重点,通过"稻+N"模式养殖鲤鱼、草鱼、虾、泥鳅、螃蟹、鳖等品种,重点在锦屏、黎平、榕江、三穗、从江、剑河、天柱、台江、凯里、播州、湄潭、桐梓、德江、石阡、思南等县(市、区)打造一批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在500亩以上宜渔稻田坝区重点打造一批高标准、高效益的示范样板,带动全省80%以上宜渔稻田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着力加强屯鱼设施技术示范指导工作,确保水产品均衡上市,全力保障全省渔产品平稳供应。在播州、湄潭、锦屏等县(区)重点打造产、学、研、推为一体的核心示范基地。
(四)大力推进鲟鱼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按照农业农村部创建健康养殖示范场标准,重点在江口、镇宁、普定、绥阳、余庆、万山、松桃、印江、台江、岑巩、惠水、荔波等县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鲟鱼养殖示范场,重点在镇宁、荔波、江口、惠水等县打造4个年产鲟鱼500吨以上的健康养殖示范场。凸显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标准化、产业化的示范带动作用,鲟鱼单一品种养殖产量位居全国前列。
(五)大力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修订完善生态渔业发展地方标准,加快推进湖库鲢鳙鱼、稻田鱼标准化生产及优质水产品认证。广泛开展水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监测、例行监测、监督抽查机制。加强对养殖投入品、生产过程的监管。加大对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和科学用药技术指导,开展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测报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
(六)大力加强现代渔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研究开发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对湖库水体中表层、中层、底层鱼类实行动态监控,摸清湖库中鱼类资源量,做到科学捕捞,合理确定投放苗种密度,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大数据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推进"互联网+水产"智慧渔业建设,建立渔业从生产到销售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我省渔业信息化进程。
(七)大力推进品牌和销售体系建设。做强"贵水黔鱼"贵州生态鱼整体品牌,巩固提升"乌江鱼"、"稻花鱼"品牌影响力,打造一批品牌形象店和社区直销店。推广"黔菜坊"等成功销售终端模式,打造"贵水黔鱼"品牌形象店及社区销售店。积极推进生态渔业产品进军营、进超市、进农贸市场、进餐饮店、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同步搭建好贵电商、淘宝、微信等线上销售平台,逐步建立起满足消费市场需求的立体销售网络。支持企业到国内外、省内外参加各类展销会、博览会,对贵州生态渔品牌进行推介,并通过自媒体、贵州电子商务云、贵农网、农经网及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加强对"贵水黔鱼"等生态渔产品宣传,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增强贵州生态渔市场竞争力。
(八)大力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聚焦产业革命"八要素",发挥生态渔业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作用。编制《农村产业革命生态渔业发展培训教材》,做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根据贫困地区资源优势,选择好水产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渔业生产。搭建好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帮助农户搞好产销对接,做好养殖产品与市场衔接工作。
(记者:李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