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大型主题采访团来到了仁怀市鲁班镇。
(图)仁怀市鲁班镇红军烈士陵园
网络图片 长征时的鲁班场
1935年3月15日,苟坝会议三天之后,在新三人小组指挥下,中央红军以主要兵力从鲁班场(今鲁班镇)东南北方向向固守在鲁班场的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所率的一个纵队(三个师)发起进攻,战斗从早上开始一直打到15日夜间,敌我双方在这场战斗中都有较大伤亡,史称“鲁班场战斗”。当夜,久攻不克之下,新三人军事小组根据敌情变化,指挥各路红军撤出战场,往仁怀县城、茅台方向转移,陆续集结在茅台一带,于3月16日午后开始在茅台三渡赤水。
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葛镇亚介绍说,“鲁班场战斗”通过声势浩大主动进攻,虽激战不克,但阻挡了正面道路上的敌人困守3天不敢轻举妄动,同时根据敌情变化,放弃攻坚战术,三渡赤水河,做出一种战略上的机动,造成红军又要北进四川跟红四方面军汇合的假象,牵制敌人、迷惑敌人,造成蒋介石误判,对红军四渡赤水跳出敌人正在逐步缩小的包围圈,成功实现战略转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新三人军事小组做出的重大决策。
如今,在仁怀市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红军墓静静伫立,鲁班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长眠于此,80多年过去了,他们的英魂永存,每天都有前来扫墓祭奠的群众。
(图)守陵人郭德刚
每天清晨6点,郭德刚会从墓碑脚下起,打扫墓园、整理花草,5600㎡的墓园,需要花上四个小时,这样的工作他坚持了20年。
郭德刚1951年1月生于贵州仁怀,于1973年应征入伍,1977年退伍返乡。之后,响应国家召唤,参与对越自卫还击战护送战士任务。1979年光荣的“第二次退伍”,1999年主动申请到鲁班烈士陵园当“守陵人”。
“当时有人劝我这个工作收入低,我说做个事情也不是图经济。当年工资是一个月100元,三年前开始是1600元,不多,守在这里图的就是心安。”郭德刚时常为前来扫墓的人义务讲解红军长征的故事,“正是因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怕艰难不怕牺牲,才有我们今天的生活,我是贫农出身,太知道今天的生活有多么来之不易,看到有这么多人来缅怀先辈,给他们讲这些故事,我自己心里面就很火热。”
郭德刚其实是“第二代守陵人”,“第一代是刘福昌老人,在这守了45年,直到2017年他生病干不动了才休息。”
刘福昌曾是一名中国远征兵,在云南、缅甸浴血奋战,英勇抗日;他还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在渡江战役和解放浙江、福建等战役中屡立战功。1971年接受组织安排看守鲁班镇红军烈士陵园,一守就是45年,于2018年7月12日在水口大女儿家中去逝,享年94岁。
“他回家之前,把一面工农兵的旗帜郑重地交给我,让我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郭德刚说,“我自己守好这个公墓,也就是走我自己的长征路,把这里花草树木管好,来往人员百问不烦。一直到我守不动了,那个时候,肯定还会有人来接我的班。”
(图)郭德刚在陵园内的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