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老友李倩在“得到”的知识城邦里晒图,一桌子美味佳肴,配的文字说:“昨儿《文明之旅》首映式上,说起的那锅冬去春来饭,好多人问做法。今儿整理一个。食材:大米,咸肉(腊肉、腊肠亦可,但别是四川麻辣香肠),土豆,蚕豆瓣(要剥皮),春笋。羊肚菌是可选项,张泉灵告诉我,放草头也很好。……冬去春又来,愿你每餐都有好心情。”
李倩贴心,甚至还详细写下了具体做法,真想一尝究竟,不妨照葫芦画瓢。
“冬去春来饭”这提法,以前似少见,今年突然爆火,说到底无非是应季的春天滋味。记得我小时候,奶奶就常做类似的饭食,按照我老家江浙一带的说法,也就是菜饭。食材得荤素搭配,煮做一锅出。不过,那个时代物资可远没如今丰裕,奶奶的菜饭,只不过是甜香肠加上嫩蚕豆或者豌豆,如此而已。
记忆里的味道往往有欺骗性,但我成年成家后,自己也做过,可以肯定是好吃的,胜在时蔬新鲜,香肠本身有油脂,一般来说,可以根据煮饭的量适当再加猪油和盐,增其丰腴,假如能有一点锅巴,那就更加完美了。
还在犹豫是不是也操作起来时,周末去某位女史处取书,对方特意约在中午,说是要煮“冬去春来饭”款待。朋友盛情不能却,如约而至,一快朵颐。
真是一碗好饭。看似寻常,一吃便知花了心思。单单是食材,就有椿菜芽、洋芋、蚕豆、南风肉、春笋、韭菜花等等,口感滋味各异却又彼此帮衬,让你真切地感到,这就是春天的味道。
老友还煮了一锅腌笃鲜,非常标准地放了江浙人喜欢的南风肉。不过,这是贵州人的改良版,因为把笋子替换成了白菜苔,但毫不违和,非常贴合“冬去春来”的主题。我一边喝汤,一边得陇望蜀地想,要是再多一把豌豆尖,那就更加完美了……
稍微要解释一下的是南风肉,袁枚的《随园食单》有一条题为“尹文端公家风肉”,说是:“杀猪一口,斩成八块,每块炒盐四钱,细细揉擦,使之无微不到。然后高挂有风无日处。偶有虫蚀,以香油涂之。夏日取用,先放水中泡一宵,再煮,水亦不可太多太少,以盖肉面为度。削片时,用快刀横切,不可顺肉丝而斩也。此物惟尹府至精,常以进贡。今徐州风肉不及,亦不知何故。”
袁枚记载的风肉,大概接近于南风肉的做法。简单的说,南风肉介于火腿和咸肉之间,经腌制发酵后,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鲜美无比。制作腌笃鲜,这属于是标配。
巧的是,我给老友带去一本拙著《逛吃贵州》,其中有一篇就题为《春天的味道,都在饭桌上》,文中写到:“我是俗人,踏春赏花非所宜,倒是喜欢春天的味道。盖每到春天,万物生长,生机勃勃,而在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看来,好多可都是应季的食物,正好尝鲜。”
是不是,完全跟这顿“冬去春来饭”契合。
最后得告诉你“冬去春来饭”的烹饪要点,借用李倩的教程,附在下面——
1,大米洗净,要洗到淘米水清澈,沥干。
2,土豆切小丁,腊肉腊肠切片,春笋和羊肚菌切片。总之大家大小差不多就好了,没有那么严格。蚕豆剥皮。
3,春笋和蚕豆焯水,大概煮三五分钟。去掉生青气。
4,砂锅里放一点猪油,先煸香腊肠腊肉,煸出油来,然后把春笋,蚕豆,羊肚菌放下去同炒,根据个人口味放盐,一定要考虑到腊肉的咸度,别放太多。炒香先盛出来,油留在锅底。
5,锅里放进米和土豆,加水,水的量是关键,跟生米的比例1:1刚刚好。盖锅盖,中火,焖10分钟左右。
6,用筷子在水分已干的米饭上戳几个洞,把刚才炒好的菜码铺在米饭上,盖锅盖,在锅盖沿上淋一圈油,做这一步,是为了好吃的锅巴。把火稍微调大一点,但别用猛火。
7,大概三四分钟,就能听到锅子发出滋滋的声响,也能闻得到香气,就差不多好了。喜欢锅巴的人,开大火20秒,但一定小心别烧糊了。
8,开盖就是一锅的春天啊。拌匀,开吃,口味重的人可以点一点生抽,我喜欢春笋蚕豆的清香,宁可淡点。
君如食指大动,曷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