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这里是贵州高原上的“东方威尼斯”?远离大海的山区小城,为何藏着一座供奉海神的天后宫?中原传统民居与苗乡侗寨的吊脚楼,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镇远古城,游㵲阳河,看赛龙舟。
贵州黔东南州镇远古城北面的石屏山古城墙,修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这座山环水绕的城市,就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古城。镇远地区最早的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汉代在此置县后,其区位优势逐渐显现。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率大军从湖广经沅水进入贵州,在水陆枢纽镇远登陆,至此,“滇楚锁钥” 镇远迅速发展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南地区的重镇。
“我是镇远老户——傅家大院的第七代传承人。我的祖辈是江西的,从江西来到镇远之后,凭着一根扁担在码头上搞搬运工,后积攒一点小钱就做桐油生意,逐步积累扩大之后就搞了堆栈,在鼎盛时期开办了裕盛老行。”傅家大院第七代传承人傅舜德说。
在 “屏山为城,㵲水为池” 的镇远,古代王朝大多建有军事据点。明朝不但在此屯聚重兵,还在㵲阳河上设水驿。贵州建省以后,㵲阳河就更加繁忙。水运的便捷,让江西、湖广的大批商人从洞庭湖出发来到这里,镇远这个军事重镇,也随之转变为港口城市。
随着贵州与中央王朝的联系变得紧密,㵲阳河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平时负责驿运和商品货物运输,战时运送粮食和官盐,在北京城修建宫殿时,还承担了大量皇木的转运。
镇远港货运商品种类繁多,买卖交易市场活跃,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天后宫,就是福建商人祭祀妈祖的专门场所。青龙洞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中叶,它巧妙地结合了中原建筑与贵州苗洞吊脚干栏式建筑的特点,这样的建筑形式在中国独一无二,有着 “贵州古建筑博物馆” 之称。
在美食汇集的镇远都会,“日耗千猪百羊万斗粮” 的豪华大餐成为往事,从青龙洞发源的素斋宴席,如今已传入寻常百姓家。
镇远素席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梅说:“我们黔东南的酸汤鱼谁都晓得,但至于素斋呢,很多人都不晓得。恰恰我偏偏喜欢青龙洞传出来的素席,跟着斋嬢们学做素席,洗、切、炒都要凝神静气,素席做出来就像一幅中国画,耐看,蛮有成就感的。江浙来的游客都喜欢吃我做的素席,我觉得这个素席就是镇远人平常日子里的山水。”
㵲阳河承载着货运船舶,也孕育了镇远人的文化生活。一年一度的春节龙灯会和端午节龙舟赛,是镇远港和㵲阳河上最美丽的风景。
“在我们镇远,人人都爱赛龙舟。特别是我小的时候,在河边看到大人划龙舟,那心都是痒的。后来我们逐渐都长大了,18 岁的时候,我就当了划手,后来我成为了一名龙舟制作师。我们的㵲阳河当年的船运通达四方,现在我们做的龙舟也开出了贵州,划向了全国。我这个人做事就爱好做好、做标准,特别是雕龙头和做龙舟。”镇远龙舟制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启发说。
30多年来,镇远每年都会举办规模宏大的龙灯会和龙舟赛。兄弟民族在一起欢度盛会,街头巷尾、㵲水两岸,人山人海,欢声雷动。
岁月抹不去太极古城的雕梁画栋,风浪拦不住㵲阳河上千帆往来。“滇楚锁钥”,巧借山水,双峰护航,一水通衢,串起水陆动脉,通达八方。山河见证了古城的传奇,岁月也将再续写历史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