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黔南州荔波县落实“145”行动,强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动静原创贵州广播电视台 黔南 荔波
1760502600
动静原创

黔南州荔波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探索“145”(一条主线、四个聚焦、五项行动)工作法,全面落实全省“1+8”示范试点建设,构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格局。

紧扣“一条主线”,凝聚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思想共识。荔波县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头雁领航”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委(党组)各类理论学习并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培育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研学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共13个(获省级命名4个,获州级命名5个),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活动100余场、受众4000人次,开展“五个认同”进校园等系列活动210场、受众10万余人次,标识标牌改造升级90多个,为强化旅游促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围绕“四个聚焦”,汇聚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点要素。荔波县以旅游为载体,聚焦文化传播、资源挖掘、人才培育、产业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构建起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格局。2024年荔波接待国内外游客2754.5万人次,同比增长2.37%,旅游综合收入231.67亿元,同比增长2.07%。游客人均花费1246.56元,高于贵州省游客人均消费水平。聚焦文化传播,擦亮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金名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工作始终,依托小七孔5A景区、和美村寨瑶山4A景区等樟江风光带沿线点,以观光车、文化长廊、导游词等为载体,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共投放宣传标语2700余条(幅)、宣传书(册)50856份。建成以樟江风光带为主体的“一带两翼”户外宣传廊道,营造“抬眼可见、触手可及、润物无声”的全场域民族文化氛围,弘扬“五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创新推出“火塘民族音乐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享文化元素融入舞台布置、文艺展示,贯穿于歌会始终,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与广大游客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在推动荔波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目前,成功举办火塘民族音乐会四期,吸引群众、游客5300余人参加,通过微信、抖音、新浪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实时直播,浏览人数达33.8万人次;举办“石榴籽”花米饭创意大赛,共63支代表队参赛,2000余人参与,活动当天吸引群众、游客4600余人;举办“欢聚六月六·姑妈秀风采”大赛,共55支代表队参赛,3800余人参与,活动当天吸引群众、游客5400余人。聚焦资源挖掘,拓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空间”。充分挖掘民族文化、民族体育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贯穿到系列传统节庆活动中,每年举办超过50场次,参与人数近30万人次。举办全国性、全省性陀螺邀请赛、陀螺交流活动等100场次,以民族体育架起友谊之桥。打造荔波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先后建成树膏染技艺、瑶族陀螺竞技、布艺技艺、竹编等非遗工坊。开发陀螺、瑶绣、粘膏染、瑶陶等民族手工艺特色商品100余件,推出“山霸陀螺”“荔物”“百年银饰”“布依布然”等一批民族文化特色品牌商品。打造猴鼓舞、矮人舞、陀螺竞技等演艺文创产品60余个;将猴鼓、陀螺、斗鸟等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展现了荔波旅游促进文化传承的新风貌、美丽乡村新格局。2024年以来,全县共演绎554场次,把粘膏染技艺、瑶族染制工艺、瑶陶制作技艺升华为研学体验项目,建成瑶山写生部落、瑶陶坊、瑶染工坊等民族优秀文化研学基地,近年来吸引省内外高校、各地中小学、民族工艺企业及社团组织前来研学交流超16万人,让各族青少年在交流中了解差异性、感受共同性,不断增进认同,共同构建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的交往交流交融“新空间”。聚焦人才培育,搭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连心桥”。结合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采取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共同体意识大讲堂、优秀文化项目“两创”中心、石榴籽公园等各类基地、示范单位等示范引领作用,有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满荔波大地。共培育教育实践基地12类32个;借助基地教育平台,培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省级9名、州级35名、县级195名;举办讲解员专题培训班6期、培训32人,不断提高讲解员讲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的水平。近年来,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群众、游客近50余万人次。聚焦产业发展,共绘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心圆”。围绕精品旅游要素,通过打造地域特色美食、擦亮樟江风光带、发展特色农产品商品、丰富文化展演活动、培塑康养品牌,升级改造一批特色旅游和美村寨,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文化,谋划旅游商品项目,让各族青少年在感受红色文化、探索历史文化、体验非遗传承,增进对“布依、水、苗、瑶”等民族文化的认识,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青少年学生心灵深处。目前,7家生态特色食品、非遗手工艺品企业成功录入2024年“黔南好物”名录。

坚持“五项行动”,集聚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磅礴力量。旅游促“三交”工作重心在基层、落脚点也在基层。荔波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融入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五项行动”。实施骨干培训行动。强化讲解员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培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培训内容,举办讲解员专题培训班6期、培训32人,不断提高讲解员结合荔波历史人文、自然风光等讲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在旅游活动中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实施讲解词导游词和展陈规范提升行动。围绕树立正确的“五观”,编撰优化景区景点、文博场馆讲解词导游词,讲述荔波各时期改革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各族群众世代守护“地球绿宝石”的奉献精神等内容,引导广大游客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认识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完善邓恩铭纪念馆展陈布局,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举办承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班,在重要场所向各族群众推介关注“道中华”,营造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知识的浓厚氛围。实施研学资源挖掘行动。依托荔波丰富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等资源,重点在恩铭广场周围创办“叶辛荔波文学院”“黔南非遗体验中心”等名家工作室和文创研学基地。以瑶山写生部落为平台,与全国100多所高校进行战略合作,常年开展研学培训等活动,让当地居民、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在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体验秀美风光过程中融情交流。实施标准赋能行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类文博场馆和景区景点建设、文创产品开发和节庆活动设计。挖掘小七孔古桥七孔七意民间故事,研发生产多民族文化元素融于一体的非遗文创产品,在街区、集镇、社区建设中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组建文艺展演队入村寨、进景区、引游客,让前来参观的各族游客在品味地方特色佳肴、体验当地民俗风情的同时,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促进情感契合、心灵相通。荔波“布依布然”参加2024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在法国巴黎展销备受青睐。实施示范试点行动。整合各级各类资金,进一步完善全国旅游促进“三交”计划示范试点项目,围绕一张蓝图升级打造小七孔景区、瑶山古寨、兴旺社区、永济泉社区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多形式绘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宣传小品、文化墙等,统筹开通“民族团结号”“石榴籽号”“民族和谐号”“民族复兴号”“共同体号”等景区观光车,建成荔波陀螺文化主题馆、乡愁馆等,构建各族居民与各地游客“三交”示范平台,有效促使游客亲身感受祖国大美河山和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置身体会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2024年瑶山村党总支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来源:黔南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荔波县民宗局

编辑

刘荣文

责编

蒯华扬

编审

陈荣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