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这几天有个好玩的新闻,罗永浩在某大型连锁餐饮吃了顿饭,随后便在微博上发文,批评说“发现几乎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什么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二天,该连锁餐饮的创始人就公开接受媒体采访,并表示要诉诸法律云云。
是非曲直,当然轮不到我来判断,倒是很想借此聊聊关于预制菜的话题。以前在专栏里写到过,“我有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感受下是否有锅气,即使是蒸煮类的食物,预制菜也有一种微妙的工业感,我很难传达这里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窍门,总之跟厨房出品,就是有点不大一样。”
具体到何谓预制菜,我姑且引用下《南风窗》杂志一篇报道的说法:“所谓预制菜,其实就是商家提前完成菜品的清洗、切制以及调味等工作,消费者购买后只需进行简单地翻炒或加热,就能在短时间内复刻一道美味佳肴。本质上来说,预制菜就是工业化的半成品菜肴,我们平时在超市购买的速冻水饺、腌制牛肉等食品,也都属于预制菜的一种。”
在这个意义上,预制菜可谓由来久矣,贵阳人很熟悉的,到任何一家菜场去,有事先炒好的辣子鸡,回家热一热就能吃,还有预炸过的带鱼,买回去红烧又或者拿糟辣椒炒即可上桌,甚至,贵阳人夏天爱吃的烧茄子、烧西红柿和烧青椒,也应该纳入其列。
不过,这一类的预制菜,新鲜程度并不差,基本上都是当天现做现卖。你懂的,老百姓用脚投票,又不是独家经营,品质稍微差些,不免门庭冷落。能长久做下去的,不单是味道有两把刷子,质量还得有保障。
说到底,我不反对预制菜。尤其是连锁经营,中央厨房几乎是标配,目的不外乎降本增效,鄙人很喜欢的一家贵阳本地餐饮,其中有好几味爆款,也都是中央厨房的出品,窃以为没有任何问题。
我只是普通消费者,大概跟多数老百姓一样,对于预制菜有不那么清晰的概念,抛开有关部门的标准表述不说,大致会以是否有锅气等等感受代替具体的定义。换言之,该大火现炒的菜,肯定容忍不了提前做好放到微波炉加热,但一锅牛肉提前炖好,绝对就没有问题。再比如,贵阳人夏天少不了的素瓜豆,最好也提前小半天煮好,点菜上桌,得是凉的才安逸,底线是不能过夜。
前不久跟朋友聊到这样一个话题,有些事物其实很难说绝对的标准,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更重要。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法官斯图尔特在审理一起著名的涉色情案件时,他也非常头疼,到底该如何界定“色情”的尺度,最后留下一句名言:“就是这个,就是这个,我看到的时候就知道了。”
这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老百姓才不关系那些复杂的界定,吃到嘴里甚至闻到味道,心里自有一杆秤。要我说,大家恶心的不是“预制”这个行为本身,该预制的,不预制我们还不答应呢。恶心的是玩弄概念,拿我们当猴耍。
更何况,花钱消费,窃以为,天然的就有了批评的权利。吃得不舒服,还不让说了不成,我虽然怂,但也得勇敢地说一句,这样的权利,值得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