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仁市万山区曾被称为“中国汞都”,秦汉时便有当地汞矿开采的记载。目前,万山汞金属保有地质资源量6387吨,仍居全国之首。2023年,汞化工相关产值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0%。然而,最近万山却传出一条汞化工企业的产品不用汞的消息。企业为什么要放弃本地的优势资源呢?
铜仁万山融媒记者欧洋:“我手上的这个叫‘无汞触媒’,是万山这家汞化工企业刚刚量产的新品。触媒通俗来说是加速化学反应效率的催化剂,主要是用于工业和环保领域。该企业在今年成为了贵州首家实现无汞触媒量产的企业。”
逐步摆脱对汞的依赖,是铜仁万山汞化工行业多年来一以贯之的转型发展之路。
万山银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曹云超告诉记者,汞化工企业不用汞,到底用什么东西?当时公司也非常头疼,最后和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从低汞触媒、微汞触媒,最后逐步地向无汞化过渡,成功攻克了无汞化技术。生产成本下降了20%,每天的产量可以达到20吨。
万山的汞,曾有过辉煌历史,1958年至1962年,万山汞矿连续5年产量世界第一,同期,万山出口汞的利润约占国家外汇储备的15.62%,被称为“爱国汞”。依托这样的优势,万山培养起了一批汞化工企业。然而,高强度开采必然带来资源枯竭。2001年,万山汞矿政策性关闭,2009年,万山区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原贵州汞矿生产矿长李晓康向记者讲述,当时像这些坑道有900多公里,你想想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当时关闭汞矿,自己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几十年,要放开它是不容易的。
情难割舍,唯有前行才见希望。2013年,由包括中国在内的139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签署《水俣公约》,对工业生产中汞的使用进行严格限制。也就在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万山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去汞,成为万山这个曾经的中国汞都转型发展中绕不开的主题。经过十多年努力探索,曾经的矿坑成为了矿山公园,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文旅、新能源、生态农业都得到长足发展。与之相比,失去本地资源支持,需要从外地、甚至国外购买原料的各大汞化工企业,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举步维艰。
万山银河化工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王宏生告诉记者,随着汞资源的匮乏,公司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汞价从2023年年初每吨55万一直到当前的每吨140多万,同时,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公司迫切感觉到企业需要转型。
贵州省万山矿产有限责任公司法人、董事长吴泽云表示,公司生产的一个产品就是氯化汞,这个产品的用途比较有限,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有一个宜宾的厂来了三次,来要其他的产品,公司完全不能生产。
面对市场供需的变化,万山将原汞矿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重新组织起来,重新培训,从头研发,在原有基础上,推动汞化工逐步向低汞、无汞转型。
万山矿产公司氯化汞车间主任杨胜广告诉记者,他们一群人来到公司,研发了不少的产品,想到干了这么多年,万山的汞化工不能断。
吴泽云说,公司组织了技术团队不断地研发,汞含量远远超过了优于国家的标准,在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到现在是已经有16个产品。
如今,万山的汞化工企业从最初的7家增加到14家,总产值约8亿元。在当地生产的33个汞系列产品中,汞含量均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的6.5%,无汞化持续取得突破。
铜仁市万山经开区化工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何腾海表示,汞化工去汞是万山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经开区将持续引导园区企业推行绿色循环发展,持续抓好技术改造和环保配套设备使用,助推传统汞化工产业实现清洁生产和效益增加双目标,让绿色成为万山工业的底色。
铜仁台 万山融媒 夏明凡 陈光明 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