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杨”氏,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宋朝杨家将的故事了。
据《唐书》记载,春秋时期,晋武公封他的第二个儿子伯侨为“杨侯”,封地就在今山西省洪洞县境内。因此,伯侨就是杨姓的始祖。
那么, “杨”字的本义是什么呢?
图1:“杨”字的金文写法
目前,仍没有发现“杨”字的甲骨文,那我们先从金文的“杨”字说起(见图1)。这时的“杨”字,上部是一个“易”,下部是一个“木”。“易”的本义是指鸟类(孔雀)换羽毛。孔雀在古代是吉祥美丽的鸟,贵族会把孔雀的羽毛用来作为富贵的装饰。而“易”和“木”在一起,就表示这是和孔雀一样美丽的树木,这就是“杨”。
古代的“杨”,其实指的是垂柳。柳又分很多种,垂者为“杨”,不垂者为“柳”。比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比如《春秋》里的,“惠子谓需曰:子善事左右,今天树杨,横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这里的“杨”,都指的“垂柳”。
《尔雅》:
杨,蒲柳。今曰水杨。
这里的“水杨”,也是垂柳。
唐诗宋词中就更多了,“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等等。当然,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百步穿杨”的故事。
因此,“杨”的本义和我们今天理解的杨树可不是一回事。它可以理解为,“最美的树”。这大概就是“杨”氏取其为姓氏的原因吧。
图2:“杨”字小篆的写法
再看小篆“杨”的写法(见图2),和金文相比,结构变为左“木”,右“易”了。
图3:“杨”字的字体演化
再来说“杨”姓。
春秋末期,“杨”被晋所灭。所以,杨氏开始了迁徙之路。他们先是迁入陕西,后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再后来又迁至河南。
战国时期,又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他们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秦汉时期,杨氏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
晋、唐、宋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氏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
元末明初,大批江西、浙江的杨氏宗族,又陆续迁往湖广地区。随后,杨氏也开始了大规模向海外迁移,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