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多道工序一气呵成。近日,在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勺口村的田地里,一台台智能化农机正在耕种马铃薯,它们的作业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
马铃薯种植大户秦跃权告诉记者,以前种马铃薯全靠人耕、牛耕,一天最多能种一两亩地。现在用上播种机,一两天就能种完,效率提高太多了。今年,秦跃权种植了50亩马铃薯,他不仅引进机械种植,还引入黔芋8号、黔芋9号、毕薯8号等一系列优质品种,通过机械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实现增产增收。
毕节市农投机械服务有限公司农机服务部负责人马敢迪表示,今年开春以来,公司针对春耕、春播共投入大中小型机具170多台套,每天服务面积2000多亩,今年预计播种马铃薯面积超2万亩。通过标准化作业,实现了深度、行距、密度的精准控制,为马铃薯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为进一步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威宁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大力推进马铃薯品种选育及试验示范布局和良种自主化生产。威宁自治县特色经果林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睿表示,目前,威宁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稳定在8000万粒以上,原种扩繁在5000亩以上。2025年主推马铃薯种有威芋3号、威芋5号、威芋7号、青薯9号、云薯104等,可根据地形、气候、市场等因素灵活选择种植。同时,威宁探索并出台扶持政策,从种植规模、单产提升、经营年限等方面着手,谋划项目、争取资金支持。
据统计,2024年,威宁马铃薯完成种植150万亩,全年产量300万吨,产值40亿元,带动户均收入2.7万元以上。2025年,威宁安排1000万元衔接资金用于脱贫户、监测户马铃薯种植奖补;安排300万元资金采购农药及化肥发放;安排600万元用于采购优质种薯发放给脱贫户、监测户,这些措施激发了马铃薯生产企业主体及种植户的积极性。2025年,威宁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计划完成150万亩,其中,机械化种植超10万亩。
除了马铃薯,威宁还大力发展党参种植、蛋鸡养殖。
在威宁自治县雪山镇青松村党参种植基地,务工群众正进行机挖分拣、装袋搬运、起垄施肥、下种覆土等工作。趁着农闲时分,哈喇河镇的种植大户李寿福到青松村党参种植基地打工“当学徒”,每天100元工资,一个月下来收入约3000元,学到技术后他自己也发展党参种植,目前他种植的70亩党参播种已全部完成。
据青松村党支部书记赵万才介绍,目前,全村党参种植面积800多亩,预计总产量约80万斤,年产值可达1600万元。党参产业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带动全村4.8万人次务工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
在威宁自治县陕桥街道天龙村,6个百米长的现代化鸡舍依山而建,在茂密的松柏之间若隐若现。据养殖场生产负责人宋海松介绍,养殖场现存栏有海蓝灰、大五金凤两种蛋鸡共30万羽,日产蛋量18万枚左右。蛋鸡的品种优良,加上采用无公害化养殖,所产鸡蛋品质上佳,深受消费者喜爱,主要销往贵阳和广州。
陕桥街道天龙村,生态环境好,气候适宜,交通便利。2014年,陕桥街道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华曦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发展蛋鸡养殖,将昔日的荒山坡变成带动群众致富的“孵化场”。蛋鸡养殖基地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在养殖场分拣车间,务工群众杨满芬正戴着手套分拣鸡蛋,每天经手数万枚鲜蛋。杨满芬说,以前在沿海城市打零工,又累又奔波还顾不上家,去年开始来这里上班,骑车10分钟就能给家里的老人送饭,月工资3200元,工作轻松又方便。
养殖场还配套建设了生物有机化肥处理厂,产出的鸡粪输送到有机化肥处理厂,在巨型发酵罐中经过添加菌剂、翻堆曝氧、陈化造粒,最终变成生物肥。陕桥街道武装部长、办事处副主任虎杏说,通过利用养殖业产出的粪便原料,加工而成的生物肥,氮磷钾含量比普通化肥高15%,还能改良板结土壤,曾经令人头疼的污染源现在可是农户们春耕播种的抢手货。
虎杏表示,目前,除华曦养殖场外,陕桥街道还有各类养殖场30多家,年产值达6500万元。配套建设有生物有机肥处理厂1个,年处理畜禽粪便5万吨以上。陕桥街道“离土不离乡”的务工群众230多人,分布在陕桥街道辖区30余家养殖场的质检、包装、运输等岗位,月均增收4000元左右。
来源:威宁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