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乌当区坚持“强实体”战略,深入推进工业大突破大发展,全区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结构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季度,乌当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08亿元,同比增长38%;完成工业增加值13.81亿元,同比增长31%,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全市第三;完成工业投资6.39亿元,新建上规企业2户,大数据产业营收5.1亿,同比增长1375%;全面建成智汇云锦大健康产业孵化基地、贵州智源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持续优化调整洛湾云锦医药食品新型工业园产业定位,加快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乌当区在“双千工程”和“万企融合”大行动上也成效显著,先后引进联科中贝、爱玺养老等大健康产业项目104个,总投资271.1亿元;完成健兴、景峰等存量医药企业扩能改造项目18个;支持新天药业、远程药业等企业贷款约6.26亿元;为新天药业、五福坊等20家企业争取贷款、担保补贴共计864.09万元;推动工业大数据应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加快转型升级,好活科技、医渡云等大数据企业加快发展。
“十四五”期间,乌当区将突出新型工业化驱动和支撑作用,以健康医药为首位产业,以电子信息、先进装备、中高端消费品(特色食品)制造产业为补充产业,在现有园区承载潜力基础上,加快中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培育壮大中医药及医疗器械、电子元器件、特色食品和保健品产业,构建起“主业突出、支柱强大、链式集聚、融合发展”的现代健康医药产业体系——
做强健康医药首位产业。充分挖掘存量医药企业潜力和洛湾工业园承载能力,提升产业聚集程度,推动现有医药企业扩规提质,重点支持健兴、新天等做优做强中药和民族药,加快推进联科中贝化药基地、立知健生物试剂等一批引领性研发项目建设;全力推进贵州中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力争2021年三季度启动中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园首开区建设;全面构建以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中药保健品、特医食品为主,医疗器械、化学药和生物药为重要支撑的产业体系。
做优中高端消费品制造业。发挥乌当区特色食品产业基础和地区生态资源优势,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做实做专特色食品产业园,推动开展中药(民族药)与保健品、养生品的延伸互补发展,推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力争实现休闲食品、烘焙食品、调味品、方便食品、酒水饮料、保健食品多业态并进。
做大数字经济产业。依托医渡云等优质企业的资源优势,以商招商,盘活闲置资产,加快推进乌当区大数据生态体系打造,重点布局产业大数据挖掘与服务、数据安全管理、大数据智能制造融合服务、大数据医药医疗服务等领域,打造百亿级的新型平台经济产业聚集区。
加快优强企业培育。围绕培育龙头骨干企业,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在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支撑作用,通过加强合作开发、增强本地配套、填补环节缝隙等方式,促进大企业与本地中小企业互利发展;利用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按照“优选培育一批、改制规范一批、辅导备案一批、挂牌上市一批”的工作思路,推动乌当区威门药业、远程药业等企业挂牌、上市。
加大企业融资力度。充分发挥市工信局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第三方公司接洽作用,邀请专人为企业提供更详尽的服务。从企业注册、生产经营、未来发展方向、上下游、融资渠道及平台、项目申报等方面,为全区企业迈入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添砖加瓦;及时将中央、省、市、区各类惠企业政策传达企业,同时将企业的融资需求及时告知银行机构,让银行第一时间与企业做好对接服务工作。
大力实施产业大招商行动。以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为指引,聚焦首位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项目服务水平,以新企业、新项目加速乌当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持续提升工业增量规模和地区产业高级化、现代化水平;围绕中医药和医疗器械、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特色食品等领域绘制产业链全景图、现状图、招商图,以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为指引,重点推进一把手招商、走出去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在全区上下形成“以项目论英雄、凭招商比能力、从落地看作风”的浓厚氛围。
深入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建设。按照“一园一主业”的思路,科学编制贵州中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园等产业园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融入贵阳东部新城发展大格局,实现以工兴城、产城互动。以贵州中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乌当区土地资源调规工作,形成合理的工业用地配置,提高工业土地开发建设效率,以高度集约化、市场化的模式推进园区建设和开发,加快推进乌当区开发区提档升级;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打造专业的服务平台,从中医药研发、生产、销售等提供全程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