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四座桥跨越千年的对话

动静原创
1736929920
积分商场
今天,是遵义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90年前,长征从这一天迎来了伟大的转折。回望90年,遵义会议如一盏指路明灯,始终照亮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要求,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谱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空间载体。贵州,也因此成为长征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如果说,长征弘扬的是“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那么,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江苏,人工开凿的大运河,流淌了2500年,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今天,我们选择苏黔两地的四座桥梁,它们跨越时空,或纵或横,绵延千里万里;彼此呼应,联通过去现在,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来回顾中国桥梁史从胜利走向胜利,从第一走向第一的历程,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见证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动静原创

遵义会议会址

黎平红军桥 对话 苏州宝带桥

黎平,是红军进入贵州的第一站。黎平红军桥是当地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实物载体。

黎平红军桥

苏州宝带桥,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遗产点,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景观之一。

苏州宝带桥

黎平红军桥全长70多米,桥面宽仅1.3米,只能容纳两人并肩而行,这在桥梁博物馆贵州似乎并不显眼。但这座军民共建之桥,是鱼水之情,也是长征中红军同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象征。

“建桥之始,村民在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下,以为红军是匪,纷纷往山里跑,后来发现红军不仅不抢,还把地主粮分给大家,当时寒冬腊月,但是村民们拆自家的门板、当起了木工,和红军一起修桥,才保证队伍顺利通行。”中共黎平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吴蓉桃向记者介绍。

黎平县高屯社区少寨村民、原高屯社区党支部书记吴锡焰回忆道:“1969年突然下大雨,晚上涨水。寨子上全部的男劳动力都打起火把出来修桥,累了一个晚上。我们要把桥修缮好,保护好,守护红军当时建桥的义举。后来,我们又架起了水泥桥,对村子的改变那是相当大。”

江苏苏州的宝带桥也是众志成城所建之桥,如今已经成为一处网红打卡地。这座桥横卧于京杭大运河与澹台湖贯通口,与古运河平行。桥梁全长316.8米、宽4.1米,拥有53个桥孔,这也是中国现存古代桥梁中最长的、桥孔最多的联拱石桥。漫步桥上,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繁华扑面而来,眺望依然奔腾流淌的大运河,可以感受到延续千年的繁华与喧嚣。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档案馆地方志科科长、《宝带桥志》执行主编陈萍介绍,宝带桥最早是因为纤夫拉纤而建造的。苏州到嘉兴这一段运河是南北方向,在秋冬季节满载着皇粮的漕船,顶着西北风,所以必须要有纤夫拉纤,宝带桥的桥面设计得十分平缓,就是方便纤夫在上面行走。中间还有三孔,高的方便较大的船只通行,其他均为小孔,有利于泄洪。这座桥的建成,既方便了百姓的生活,又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当时为了建造这座桥,时任苏州刺史王仲舒,他特意捐出了官服腰间的玉带来充作桥资,苏州城的百姓也纷纷参与其中。这种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干大事的精神,从古至今确实一直深深地根植于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红飘带”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

不论是纵贯8省市大运河还是25000里长征,都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回首长征路,在贵州88个县(市区)中,有66个留下过红军的痕迹。黎平会议、遵义会议等众多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均发生于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伟大转折地”,贵州正在加紧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红飘带”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就是其中的重点项目之一,它通过全新的影像和多维度的表达方式,让人们能够沉浸式地感受长征,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贵州文旅第一站。

“2019年贵州被赋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重任,建设伊始即注重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根据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分布、禀赋差异,确立了‘一核、一线、两翼、多点’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布局,聚焦‘1+3+8’标志性项目体系建设,以‘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科技艺术馆和《伟大转折》演艺综合体为代表的重大项目投入运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既提供了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的新途径,又激发了区域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力,成为贵州靓丽的红色文化新名片。”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文史部主任教授赵淼说。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性博物馆。置身其中,能感受到运河从古代的漕运文化到近现代的工业文明的历史变迁。2500年来,作为一条沟通政治、经济的大动脉,中国大运河深深植入了中华大地,带动了运河沿线的文明、经济的繁荣发展。时至今日,大运河依然发挥着"黄金水道"的作用,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唯一重点建设区,江苏积极探索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高标准、高水平、高品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怀玉认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通过整合和提升沿线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条千年水道正逐步转变为绿色生态带、璀璨文化带、特色旅游带,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靓丽名片,也带动了中外运河文化交流和合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大运河文化公园和长征文化公园有着不同的时空形态,但是,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如果说“长征”弘扬的是“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那么“大运河”则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它们再现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脉,描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主体框架,必将成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性文化工程体系。

贵州花江峡谷大桥 对话 江苏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从传统到现代,从人工到科技,从东部到西部,桥在不断连接两岸,也在连接过去、现在、未来。在贵州北盘江上,90年前,红军曾在这里与敌军顽强对峙,如今,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即将在这里合龙。穿过600多米的桥高,一座和《千里江山图》同色系的雄伟大桥横跨在崇山峻岭之间,大桥建成后,除了最高,还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山区桥梁,可谓“横竖都是第一”。

贵州花江峡谷大桥

2023年,江苏省有一座大桥也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高桥。与贵州的北盘江第一桥一同登上了《现代桥梁建设》特种邮票,这就是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这座大桥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世界上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也是继南京长江大桥之后江苏第二座公铁两用桥。这座大桥连接江苏省南通市和苏州市。桥上,两条铁路和一条高速公路穿行而过,桥下,日通行船舶超过3万艘,一派繁忙景象。这座大桥的设计与建造实现了五项"世界首创",包括主塔高度达330米,主跨达到1092米,均为当时世界之最。

江苏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中铁大桥局沪苏通长江大桥项目部一分部项目总工程师、中铁大桥局常泰长江大桥项目部首席质量官兼副总工程师姜江华介绍道:“在建造这座大桥的时候,采用了1800吨的架梁吊机,还有超高的爬模进行施工,我们其实也是在不断地突破自我。举个例子,目前在建的常泰长江大桥,跨度就超越了沪苏通长江大桥,它的主跨是1208米。在建造过程中,我们也借鉴了沪苏通大桥当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施工技术。我们中国建桥的技术,在世界上属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江苏的桥梁不断在跨度和长度上突破世界第一,而贵州桥梁则不断在高度上奋力突破自己创造的记录。625米高的花江峡谷大桥建成之后,将会成为世界第一高桥。放眼世界,贵州在山区峡谷桥梁建造技术方面已经走到了前列,100座最高的桥梁近一半在贵州,“万桥飞架”,为的就是突破山水阻隔,演绎着发展的奇迹。  

北盘江大桥

“修花江峡谷大桥,625米的高度,别人都问我睡得着不?我觉得不存在这个问题。贵州的队伍是国内的顶尖。整个施工都有各种辅助手段在控制,比如缆吊系统就有监控,还有北斗定位。一旦桥塔发生几毫米的偏位,迅速就会进行分析,环环相扣。”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许湘华说,“贵州在126万个山头上建造了3万余座桥梁,把山高谷深变成了高速平原,飞跃天堑谋发展,其实也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使命必达,是为人民的通达和致富奋勇向前的决心以及信念。”

南京长江大桥

与贵州相似,江苏的过江大桥也在持续"拔高",隧道不断"延伸"。这些纪录在不断被突破的背后,是建设者不断挑战自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从新中国自力更生建设的第一座大桥--南京长江大桥起步,至今400多公里长的长江江苏段已建成过江通道19座,另有19座正在建设中。这些过江通道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强劲引擎,有力推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繁荣与文化交流。大江两岸从"拥江发展"迈向"跨江融合",连接起一个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李宗尧表示,长三角地区区域面积不足全国的4%,贡献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和1/3以上的进出口总额。这里的GDP“万亿城市”数量达到9个,占全国比例超过1/3。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这里新建成了一系列的过江通道,这不仅提高了地理空间的连接性,更为资源、信息、人才等要素的高效流通提供了便利,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深度协同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更多过江通道的规划与实施,长三角地区将不断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以内部更高质量一体化为全国发展注入动力与活力。

江苏常州

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战略,把旅游等服务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是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新动能。在800多米的高空建起咖啡厅、在主塔架起垂直200米的电梯,种种匠心设计,要把花江峡谷大桥打造成桥旅融合典范,成为贵州独一份的经济增长点。多山的贵州,似乎一直在石头缝里找金子。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GDP同比增长5.2%,增速连续三个季度高于全国。曾经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贵州,在奋力撕掉贫困标签之后,继续保持后发赶超之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出新路。

贵阳市景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文史部主任教授赵淼表示:“90年前的遵义会议以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精神特质贯通历史,辉耀古今,今日万桥飞架、勃勃生机的贵州大地,正是继承和弘扬那样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从地无三里平、交通阻隔、信息闭塞到天堑变通途、桥梁博物馆、算力高地,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勇闯新路,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基础更扎实、步履更坚定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彩贵州新篇章。”

特别鸣谢: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韦伊 周婷婷 迟东和 桑雨生 郭楠

记者

哈思挺 王丹 刘玮 石璐 平川 朱彬 余跃 李发静 付友 孙艺瑗 阮博文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余跃

编排

陆勇

编审

谢红娟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