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2日,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马尾松优异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项目正式启动进入实施阶段。
“马尾松优异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项目由贵州大学牵头,北京林业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漳平五一国有林场、遵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黄平县国有林场参与。项目团队邀请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等多位国内育种专家及省科技厅相关部门负责人,针对项目进行评审点评,提供方案咨询与学术建议。
据了解,选育高产优质用材林新品种,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木材供给是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的重要途经。马尾松作为我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特有乡土针叶树种,用途广、综合利用高,是我国主要用材和生态树种。据统计,马尾松在贵州省国储林和实施林下经济林分的总面积中均占30%以上。但现有马尾松常规育种技术体系存在遗传基础薄弱、周期长、速生优质良种创制难等瓶颈问题,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项目负责人,贵州大学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丁贵杰告诉记者,林以种为本,种以优为先。良种是我国林业上最卡脖子的问题,贵州省拿出了600万支持这个重大项目,研究团队要把几十年研究的种质资源家底搞清,选出最优异的种质,重新制定马尾松的育种策略。通过抗逆优质马尾松种质补充收集、全基因组解析和育种芯片研发、表型快速测定技术等研究,研究团队将研制高效育种芯片,构建贵州省马尾松优异种质的核心种质群体,为优异种质资源高效评价提供新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项目还将开展马尾松速生优质高抗种质创制、优异种质创新利用研究,创制一批具有高抗、材性优良、速生等优异性状的马尾松新种质,探索建立已有、新建种子园种子遗传品质提升技术体系,为贵州其他树种遗传改良水平的提升提供范式。
丁贵杰表示,项目完成后,能让马尾松人工林增产25-30%以上,在贵州马尾松面积达到上千万亩的情况之下,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