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鸣谢:黔西南州博物馆
这是一件约两千年前的东汉陶狗,现藏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博物馆。它出土于黔西南州兴仁市交乐6号汉墓,与它同墓出土的还有抚琴俑和陶鸡等。那么,为什么要制作陶狗、陶鸡这样的随葬品呢?
首先,我们来看这件东汉陶狗体型十分健壮,呈站立的状态。它刚出土的时候四足断裂,但仍能感到粗壮有力。它残长35厘米,残高33.5厘米,腹径43厘米,后腿长11.7厘米。现在我们看到的陶狗是修复之后的样子,它双目炯炯有神,短短的尾巴卷曲着紧贴后背,处于高度警戒的状态。它呲牙咧嘴,面部表情有些凶恶,仿佛正在狂吠不止,而它嘴部残存的红色彩绘,可以想象它当初应该有着血盆大口。而它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它的颈部和腋下拴有系带,带上装饰得有圈纹,带子在后背部有力的交叉打结,形成两个叠加的十字形扣结,处于即将攻击的动势,栩栩如生,可谓“狼性”十足。
根据史料记载,汉代时期人们就已经把狗的用途进行了分类:有守御宅舍、看家护院的“守犬”,也有王公贵族田猎时使用的“田犬”,即猎犬。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件东汉陶狗,因为长得太过凶猛,曾长时间被错误地认为是镇墓兽,其实,它应该是写实的“守犬”。
根据各地的考古发现,大约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对不同动物的驯化,而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畜养的“六大家畜”之一。《三字经》云:“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狗善于奔跑、具有敏锐的嗅觉和听觉,能够追踪和抓捕猎物,忠诚度高,因而人类的狩猎、放牧活动和看家护院等工作都离不开狗的帮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狗是民间传说的灵性动物,给人带来福气和兴旺。作为中国的十二生肖动物之一,狗在第十一位,称为“戌狗”,因为狗要在夜晚来临、寂静隐没的戌时为人们守夜。将陶狗置于墓中有镇墓、辟邪之意,保护墓主人安享地下太平。
这件出土的东汉陶狗,为贵州拥有悠久的养犬历史,为贵州人善于养犬提供了实物证据。至今,贵州驯养出的白龙犬,俗称下司犬,被认为是与德国牧羊犬齐名的世界级名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