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文化老人丨杨氏世袭播地概况

动静原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1731329460
积分商场
文章选自张祥光所著《读史集稿》,本书是以业已刊发的多单篇文章汇合编就的文集。就学科而言,以史学为主,兼及其它;就时间而论,以古代为主,兼及近现代;就空间来说,以贵州为主,兼及全国。时限长、区域广,涉及之人、事多。立论精当,史料翔实。
动静原创

元明之世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之谚,言土司之巨,两广是岑黄,贵州则算田杨,杨即播州(今遵义地区)杨氏。杨氏自唐至明,据有播州七百三十年,世传二十九世。杨氏垂土世袭播州,为贵州史之一问题,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杨氏世袭播地概况

播州地区,自汉武开边迄唐,既然世为中国郡县,内地南来北往之人,必有留滞迁移此地。但史记无考,而内地有名人士来播地可考者,首推杨氏。

杨氏发迹,据有播土,始于杨端。

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南诏陷播州,唐朝募“骁勇士”将兵征讨,杨端应募领兵出四川,败南诏,遂占有播土。从此杨氏一族,据有播地长达约七百余年。端生子晔,袭播土,晔字牧南,生二子:睿、壁,相继袭。壁卒,壁子宝袭,宝卒,睿次子实继袭,实卒,实子昭袭。杨昭统治时,内部争权斗争甚烈,其弟杨先、杨蚁各自“拥兵称强”,互相火拼,杨昭无法节制。

杨昭死时无子世袭,由族子杨贵迁世袭,贵迁有三子:杨光震、杨光荣、杨光明。杨光震在宋神宗时被封为“从义郎”,沿边都巡检使。北宋徽宗二年(1108年),杨光荣与其侄杨文贵向宋朝争献其地。《宋史·蛮夷传》载:“(大观二年)播州夷族杨光荣以地内属,诏建播州。”《宋书·地理志》又云:“大观二年,播州杨文贵献其地,建遵义军及遵义县。”可见宋朝将杨氏叔侄所献地又置为郡县,但其地实权仍操在杨氏手中,宋王朝并无能力派遣官吏控制该地区。

宋室南渡,对边远地区更无力过问,因而杨氏仍能雄据播土。此时,杨氏的继承关系由九世的杨文贵传至十一世之杨选。杨选有志为南宋恢复北方领土出力,而且积极训练军队,看来杨选对南宋王朝是忠诚的。因此,官至武经郎。杨选死后,子杨轸、杨轼相继执播,官至秉义郎、武节郎。杨轼就是杨粲的父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省博物馆已对杨粲墓进行了正式发掘,此墓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由于杨轼提倡文化,对播州风气有一定的影响,为以后杨粲治播州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杨氏自杨昭、杨先、杨蚁兄弟开始争夺权利的斗争,至杨轼时才得以缓和下来。淳照年间(1174年至1189年),杨粲世袭以后,外与罗闽(毕节地区之水西)抗衡,内并分裂的下杨,其势始强。杨粲在嘉泰初年,被宋朝封为沿边安抚使,可见宋朝对杨粲是非常重视的。当时,四川宣抚使吴曦在金兵攻下潼关入据陕西后,公然叛乱,当了金人的傀儡“蜀王”。各地纷纷出兵声讨吴曦,杨粲正准备“帅师赴援”攻打吴曦之际,吴曦叛乱已平。为此,他还贡献战马三百匹,黄金白银钜万两,以助国用。不久“南平闽酋伟桂弑父自立”,杨粲以“大逆不道”“触犯王法”为借口,“声罪致讨,败其众于滇池,斩首数千级,辟地七百里,获牛羊铠杖各以千计”(《杨氏家传》)

杨粲统治时期是杨氏在播州统治最盛的时代。杨粲死后,由于他本人“尽臣节”,宋王朝认为其“忠诚可嘉”,特赐庙忠烈,封威毅侯,以示优宠。粲死,粲子价,价子文相继袭。此时正是南宋末年,元兵频频南犯,端平(1234年至1236年)中,元兵犯蜀,杨价率兵五千援蜀,南宋王朝授予“雄威军都统制”的称号,后又迁武功大夫阁门宣赞舍人。

我国封建社会从隋唐以来一直行科举取士的制度,但许多边远地区未能实行,中原较远的播州就是其中之一。杨价统治播州以后,就向宋王朝提出了取士要求。此后,宋王朝规定,播州地区每岁贡士三人,这是播州行科举之始。由于杨价抗元的爱国行动,死时朝廷赠“威武宁忠正军节度使”,封“威灵英烈侯”。

当宋末元兵南下入蜀时,余玠做四川督抚。为抵抗元兵,挽救残破局面,余玠“礼贤下士”,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此时,杨价子杨文上书给余玠说:“比年北师如蹈无人之境者,由不能御敌于门户之故也,曷移镇利(州)郎(州)间,经理山关为久驻,谋此上计也;今纵未能大举择诸路要险,建城壕以为根抵,此中计也,下则保江自守。纵敌去来耳”(《遵义府志·土官》)

余玠非常欣赏杨文的宏论,但竟未采取上计,而是取中计。余玠即在钓鱼山一带建造青居、大获、钓鱼等城多个。当然,余玠在钓鱼山一带建城抗元,并不是杨文的具体建议。钓鱼山一带筑城乃是今绥阳人冉氏兄弟冉进、冉璞的献策,玠采纳了冉氏兄弟的意见,筑城于钓鱼山一带抵抗元军,在一段时间得以保全四川,为抗元的战争作出了贡献。由于杨文多次出兵助宋抗元,宋朝授杨文为播州沿边安抚使、播州伯,食邑七百户,给杨文以很高的荣誉和享受。杨文卒于咸淳元年(1265年),其子杨邦宪袭父位为沿边安抚使。杨邦宪执播时,多次与水西发生冲突。咸淳二年,“闽(水西)大军入寇,破立边诸戍,邦宪出兵拒之,闽败”(《遵义府志·土官》)不久,“闽又悉兵寇下邑,邦宪后败之,获酋长阿鲊,历举其罪状而释之。闽自是惧不复出”(《遵义府志·土官》),经过几次战争与闽的纠纷得以暂时解决。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杨邦宪以播州、珍州、南平军等地降元。至元十四年,杨邦宪向元朝上书说,“本族自唐至宋,世守此土将五百年,今愿纳土内附”(《遵义府志·土官》)。于是,元世祖授邦宪为绍庆、珍州、南平军等处沿边宜抚使、播州管内安抚使。至元十八年,升宣慰使,这样播州杨氏就正式成了元明时期贵州土司之一。

杨邦宪死后,遗一子杨汉英。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其母田氏带至京城,元世祖见后说:“是儿真国器也,宜以父爵赐之,赐名赛因不花”(《遵义府志·土官》)。这就进一步密切了与元的关系。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播州安抚司升为宣抚司,杨赛因不花为军民宣抚使。不久,宋隆济和蛇节反抗元朝,杨赛因不花协助平叛有功,进爵资德大夫。在杨氏一族中,杨汉英是一个对诗文有较深造诣的人,他喜读濂洛书,为诗文尚体要,著《明哲要览》九十卷,《桃溪内外集》六十四卷

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政权时,杨氏据播已传至二十一世杨铿。其时明玉珍据蜀,播州为明玉珍所占有。洪武五年(1372年),杨铿归顺明王朝,朱元璋授杨铿“金牌银印铜章衣币等物”,仍由杨铿领播州安抚使。同时,明王朝从多方面加强了对贵州的统治,也包括对播州的统治。在赋税方面,“议定每岁纳粮二千五百石”。但开始实行之初,这只是议定数,不一定为定额,“田税随所人,不必以额”(《遵义府志·土官》)这就从赋税方面改变了过去只献“方物”“进贡”的办法。在军事方面,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筑播州城,以官兵一千人,土兵二千人戍之。这就使中央王朝能直接驻兵播州,可以随时用武力解决问题。另外,要求杨氏派子弟来京国子监学习,以便“训导之”,这就可以以中央王朝的政治思想直接影响播州。这些措施进一步有利于明王朝对贵州播地的土司统治。

杨氏至二十四世杨辉以后,常因嫡、庶争立而发生内讧。同时,明王朝也不断加强对贵州的统治,使杨氏不能得势。直至杨应龙叛乱,杨应龙败死,杨氏在播州统治结束。

作者简介:

张祥光,贵州桐梓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学会理事,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副秘书长,贵州省史学会顾问、贵州地方志研究会顾问。著有《贵州古代史》(合著,任副主编)、《贵州近代史》(主编之一),参与编写《贵州通史》五卷本中第一卷魏晋至五代十国、《贵州省志·政府志》《贵州省志·文史馆志》等。

编辑

王青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