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淡水湖,每年吸引近70万只鸟类栖息越冬。近年来,江西强化顶层设计,修复河湖湿地生态,创新管护模式,为候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今越来越多的“远方来客”选择留下来,成为“常住居民”。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东湖候鸟栖息地,一群头顶泛着金属光泽、羽翼色彩斑斓的青头潜鸭在芦苇丛间觅食穿梭,它们有的钻入水中又迅速浮出,有的拍打着翅膀飞快地在水上滑行,与碧水蓝天相映成趣,绘就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
青头潜鸭全球种群数量约2500多只,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每年10月底飞到东湖越冬,第二年3月中旬前北迁繁殖。然而,今年却有100多只青头潜鸭选择留在东湖,从候鸟变成了“留鸟”,在湖区繁衍生息。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九江站工作人员陈会闽介绍:“今年4月份,我们监测到了123只‘留鸟’以后,九江站扩大了对整个湖区的监测范围。在6月份发现青头潜鸭巢穴5处,较去年增加了两处。在后续对幼鸟的监测过程当中,发现青头潜鸭幼鸟32只,较去年增加了9只。”
青头潜鸭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对水质要求很高,在越冬期或繁殖期,人为干扰会直接影响其繁衍栖息。为了呵护这些湖中的精灵,近年来,九江市柴桑区先后在东湖、赤湖湖边、湖中种植约4万平方米的芡实、荸荠等水生植物,并根据候鸟活动规律,利用排水站灵活控制水位,为候鸟生存创造良好条件。同时,由政府给予补偿,保留候鸟觅食相对集中的500多亩农田作物,打造候鸟食堂。护鸟员李火水介绍,现在护鸟队伍扩充到了200多人,巡湖护鸟时间从冬春季延长至全年。“我们东湖候鸟越来越多,从候鸟变栖息鸟,老百姓的护鸟意识不断增强。”
从“候鸟驿站”到“永久家园”,青头潜鸭在九江安家落户正是当地生态保护成效的缩影。近年来,九江以长江岸线整治为纽带,串联鄱阳湖生态修复、修河流域治理等工程,通过退田还湖、退耕还湿等举措,让湿地面积连续五年稳中有升,候鸟的栖息环境越来越好。 再加上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与地面监测站组成“天空地”一体化网络,76 个监测点位覆盖长江、修河等 7 条河流及鄱阳湖、柘林湖等 6 个湖库,全力保障湖区湿地生态。
九江市林业局副局长邹细阳介绍:“我们建立了湿地生态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湿地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2020年,鄱阳湖启动建设国内第一个大型湿地监测预警平台,接入国家林草局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实现了候鸟的不间断监测,为鄱阳湖生态的及时监测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仅是九江,在整个鄱阳湖区,对这些“远方来客”,相关保护举措越来越到位。从出台《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用法律武器保护候鸟,到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开展鄱阳湖及五河10年禁渔,实行县、乡镇、村委会、村民的“四级”保护候鸟责任制,组建专业“护鸟执法队”,通过这些强有力的举措,如今的鄱阳湖水草丰美、安全无忧,让越来越多候鸟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
(江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 李俊 黄茹 九江融媒体中心 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