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雨热同季、光热同步、积温稳定,拥有百亩以上坝区124个,千亩以上坝区18个,具备得天独厚的水稻制种条件,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
岑巩县天马镇农田改造提升现场
在岑巩县天马镇大田坝,水稻制种基地田间改造提升与管护项目建设正在火热进行。项目完工后,将推动当地农田“优质、集中、连片”发展,促进水稻制种产业提质增效。
岑巩县天马镇制种大户 许洪松
“我做水稻制种已经两年了,有160多亩土地。以前我们这里的田高低不平,进水进不去,排水排不出。现在通过整治解决了很大的难题,成本大概能够节省10%到15%左右。”岑巩县天马镇制种大户许洪松说。
岑巩县天马镇副镇长 张海交
“天马镇的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相对制种核心区较高了,以前我们也试种了很多品种都没有成功。”岑巩县天马镇副镇长张海交介绍,2022年优选适合高中海拔的一个品种制种成功后,天马镇开始大规模推广水稻制种,从0亩发展到目前2800余亩左右,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3000亩。
农技人员在检测种子质量
天马镇优选品种实现水稻制种的成功,突破了过去高海拔地区不适宜生产稻种的瓶颈。而智慧制种管理平台的开发运用,则实现了对制种基地的科学管理。
岑巩县农作物种子站站长 蒋大勇
岑巩县农作物种子站站长蒋大勇告诉记者,智慧制种管理平台可以实时采集基地农情、墒情、病虫害等数据,当温度、湿度、降雨量达到阈值时,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基地“一张图”的全面数据化管理,精确管控制种全过程,提升生产管理和基地管理效能。
岑巩县水稻制种“土专家” 杨代军
大数据监管的加持,让制种农户们信心倍增。在岑巩县制种核心区注溪镇周坪村,和水稻打了30年交道的“土专家”杨代军和村民围坐在一起讲解技术要点。杨代军说:“我从基地做起然后就管片区,到现在作为技术员来指导农户。管得最多的时候管三个乡镇、6000亩地,主要是水稻的种植、水肥管理、病虫防治,管理好了产量才能提高。”
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党支部副书记 任道康
“我们采用‘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来发展水稻制种产业,统一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实现订单收购。平均每户制种达到26亩左右,每年的固定收入超过6万元。”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党支部副书记任道康说。
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核心区
岑巩县发展水稻制种已有49年历史,作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来抓。但由于缺乏本土“链主”企业,长期处于委托代制种的状态。2021年起,岑巩县启动集生产、烘烤、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育繁推”项目建设。与科研院所合作选育的广8优35等4个水稻品种通过省级审定,补齐了自主选育品种研发的短板,推动水稻制种全产业链发展。
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赵明镜
岑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明镜介绍,岑巩县科学编制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一核一中心十园多基地”的总体布局。坚持市场导向,县企共建成立公司,建成了11个产地种子生产服务中心,确保收获的种子及时就地烘干,就地销售。
数字化生产线
走进位于岑巩县思旸镇坪坝村的这家企业智能数字化车间,经过混种、精选、光选、色选等程序高效除杂去瘪的稻种,打上防伪追溯码等产品信息后,即将销往全国各地。
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万城
“我们今年正式大规模的使用光选机,相当于是给收回来的种子做一个CT,把一些粉质化的、霉变的种子筛选出去,达到国家标准。像安徽、四川、湖南的种业企业没有这个设备,都把种子发到我们这边来进行光选,再拿回去包装生产。”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万城说。
种子研发检测中心
通过一系列补链强链的组合拳,岑巩县迈上了水稻制种全产业链发展之路。2024年,岑巩县共实施水稻制种面积4.01万亩,占全省水稻制种面积的66.17%,生产种子875万公斤,产值2.4亿元,主要供应长江中上游地区市场。
岑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吴述涛
岑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吴述涛表示,岑巩县制定了水稻制种产业集群发展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到2027年,带动玉屏、镇远、三穗等几个县面积达到5万亩,打造以岑巩为核心的10万亩黔东水稻制种产业集群,把自主研发的种子推广到全国各地。
岑巩融媒 李昌焯 邹小朋 何晓燕 沈启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