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一下,你满心爱意地亲吻了小宝贝的脸颊,结果小家伙不久后就开始发烧、喉咙痛,甚至脖子上的淋巴结都肿了起来。这时候,医生可能会告诉你,孩子得了“亲吻病”。别急,这可不是因为你的爱太热烈,而是因为一种叫做EB病毒的小家伙悄悄作祟。
EB病毒,谁是它?
EB病毒,听起来挺高大上,其实它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疱疹病毒。就像家里的调皮鬼,平时不声不响,但一到机会,就爱搞点小动静。它特别喜欢通过唾液传播,比如大人亲孩子、用嘴吹凉孩子的食物、甚至共用喝水杯子,都可能成为它传播的桥梁。
“亲吻病”来了,有啥表现?
当孩子中了EB病毒的招,就会得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就是咱们说的“亲吻病”。这时候,小家伙可能会:
发高烧,像个小火炉,怎么降温都不容易。
喉咙痛得厉害,连喝水都像吞刀片,因为扁桃体和喉咙都肿起来了。
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脖子两边,能摸到硬硬的小包包。
疲劳无力,平时活蹦乱跳的孩子突然变得懒洋洋的。
有时候还会皮疹,皮肤上出现一片片的小红点。
怎么防,怎么做?
知道了“亲吻病”是怎么一回事,预防就变得简单多了:
减少亲吻脸蛋,特别是避免嘴对嘴的亲密接触。
个人卫生很重要,勤洗手,别让孩子用脏手揉眼睛、鼻子或嘴巴。
分开餐具,尽量别和孩子共用餐具或水杯。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让孩子身体棒棒的。
记住,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保持健康,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哦!下次想要表达爱意时,不妨一个大大的拥抱代替亲吻,既温馨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