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殷末周初时期,古人就创立了“天圆地方”说,并把天比作“张盖”,把地比作“棋局”。由此可见,“棋”的重要性。
图1:“棋”字的甲骨文写法
从“棋”字的甲骨文写法来看(见图1),上面是个“木”,代表小木块;中间是“其”,一种能把稻麦的壳与粒分离开的敞口工具;下面是一双“手”,表示过程由双手来操控。这是一个会意字,那又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
棋,博棋,从木,其声。
意思是说,棋是从木部首,其字的读音。它的本义即为古时通称博奕的子,即用于下棋的棋子。后来,“棋”字引申指各类棋。
那“棋”和博弈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从围棋说起。
相传4000多年前,尧帝为了教导子丹朱而发明了围棋。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也有人认为,围棋是黄帝的老师容成公发明的。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则采纳了“尧造围棋”这一说法,将围棋的起源确定为公元前2356年。
尧帝创造围棋,不是为了让儿子消遣的,而是用它来教子的。
远古时代,先民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其中,狩猎是一项极其危险,又考验智力的复杂劳动,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所以,就需要集体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才能捕猎成功,这就出现了“围猎”。而最初的围棋,很有可能就是尧帝教子围猎的一种方式。
不仅如此,围棋的深意就蕴藏在棋盘和棋子中。围棋有黑白二子,象征着太极的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棋盘中央的星位被称为“天元”,以天元为中心,棋盘形成九宫格结构,八个正方形围绕中心的正方形排列,当中的星位代表八卦,棋盘一共是361个交叉点,加上四象就是365,也就是一年。而一盘棋局的开端是布局,布局的好与坏也决定了整个棋局的走向,这里就包含了谋略水平和顶层设计思维。高手往往能在几招之内,逆转形式,掌握全局,这也是博弈。
图2:周代中期的“棋”字写法
再来看周代中期的“棋”字写法(见图2),同甲骨文相比,上边的“木”由“独木”变成了“双木”。可能从这个时候起,围棋就成了对弈的形式。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棋局”的智慧也大量运用到纵横捭阖之间,更加丰富了的围棋的对弈性质。
图3:“棋”字的小篆写法
秦统一后,小篆的“棋”字(见图3),则突出了“其”,而原本的“双手”不见了,“木”被写在了“其”的下面。
图4:“棋”字的隶书写法
汉代的隶书(见图4),“棋”字的“木”又移到了左边。至此,这种左右结构延续下来,一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