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隔9年
我们再次找到这个在贵州乡下的福建人
9年前
他带着2000万投资来贵州乡下养猪
6年前,一场非洲猪瘟
他死了8000头猪,损失上千万
4年前,市场产能过剩
他的猪场存栏量减少,二期投资暂缓
如今,他还在村里
到处和村民们聊天吃饭
他是谁,为什么能在村里呆上9年?
福建人郑玉品,今年63岁,当过兵,在日本打过工,做了几十年生意的他,是个商海老炮儿。
在日本打工的郑玉品
9年前,中国扶贫开发刚进入脱贫攻坚,作为极贫乡镇的极贫村,贵州平塘的洋方村亟需市场力量带动产业发展。
村支书刘万科坐了两天两夜的车,带着通水通路通电的承诺找到了郑玉品,希望他在村里投资建厂。镇里也许诺,先建厂,再办手续。郑玉品一激动,买断了三十年场地。
郑玉品的猪场
猪场迅速建成,一切原本都在向好。可谁曾想,2019年,全球性的非洲猪瘟来了,8000头猪,堆成了山,上千万投资打了水漂。
身处贵州深山,郑玉品却感受到了来自全球市场的寒意。
祸不单行,猪瘟之后又遇产能过剩。郑玉品的猪场经历了破产重组、股东出走、没人接盘……换作别人,可能已经卷铺盖走人了,但是郑玉品坚持了下来,而且承诺给贫困户的分红,一分没有少。
“我们企业有从养到杀到卖的全产业链,扛住了打击。”郑玉品说,“承诺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对不对?现在还有78户脱贫户,我们都给分红。”
郑玉品和村民一起吃饭
这9年,郑玉品一半时间在福州,一半时间在贵州,只要一到村里,大家都会热情地叫他到家里吃饭聊天。村民的淳朴和真诚,让郑玉品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洋方人,村里考上了大学生,他都会出钱资助。“我们解决的是温饱。他们解决的是前途。”郑玉品说。
除了资助大学生,郑玉品还是村里不少人的创业导师,自他成为来村里的第一个老板后,陆续有十多家企业来洋方村。这些企业,带来务工,也带来了拥抱市场的思维和本事。
村民刘国兵,从打工人变成了生猪买卖大户,已经赚了三辆车。
90后卢德应,也返乡创业,去年腊肉卖了180万。
还有50岁开始闯的嬢嬢石明秀,跟着来洋方的老板,当上了菊花厂的老板。
郑玉品来洋方村的这9年,也是洋方村发生巨变的9年:人均收入从3000元到1.6万元,产业从只能种水稻包谷到遍地开花。这9年,中国从脱贫攻坚进入乡村振兴,无数个“洋方村”在发生巨变,而无数个“郑玉品”从沿海来到腹地,共同走向富裕。
去年,郑玉品的猪场终于开始赚钱了,他正在筹划建设二期,同时帮村里引进深加工,开启他和洋方的下一个9年。